三人行·安吉古桥之浮塘桥

标签:
浮塘桥梅溪镇马村村湖州安吉古桥七孔石板桥三人行 |
分类: 名特古桥 |
在安吉杭垓镇吴村村看了长丰桥后,汽车穿行在山路上又是好一会,不知绕过了几座山几条沟,来到了梅溪镇的马村村,看一座名为“浮塘桥”的七孔长板桥,其造型颇有宋桥风格,可惜就在前不久进行了较大力度的维修,许多构件已经完全更新。据相关资料称,前面所见长丰桥被称为安吉最美石拱桥,而浮塘桥则为安吉境内体量最大、最美的石梁桥。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平桥自然村的浮塘桥

浮塘桥为七跨立壁墩的响板桥,东西向跨几近干枯的溪水,高高的桥脚全部露出而显得格外高大,略略弯曲的桥面和微红色的桥梁颇有宋桥风格。古桥显然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的维修,桥脚部分的石块也有相拼,中间有醒目的燕尾榫。只是最近一次的维修力度极大,除了桥脚,桥栏、望柱、桥面等大部分都已经更新,尽管说是修旧如旧保持着原貌,但看上去成色很新缺乏了历史的沧桑感。另外还有一点,明明是七跨的石板桥,不知为何所见资料上大多介绍为五跨,还有的介绍为六跨。

桥上看完全是崭新的桥栏和桥面,其中只保存着两根望柱为原物。

浮塘桥又称平桥,这是它的南侧面,主跨桥梁也已换新。据网上资料介绍:平桥位于梅溪镇马村村北平桥自然村内。东西横跨定胜河,村以桥名。说它是平桥,是相对于“高桥”而言,它本名叫“浮塘桥”。平桥全桥长33.35米、宽2.70米、通高7.40米。中孔桥墩上雕刻着斩水妖剑图案,中孔大石梁两侧阴刻文字,剥蚀已不可辨认,桥面栏板已大部分损毁。解放前,平桥是梅溪通安城(解放前老县城)的必经之路,又恰好是两地的中间位置,成了过往行人短时休息的地方。

浮塘桥的桥梁和桥脚结构,表面上看不到所刻的任何文字与纹饰。据网上可见的资料介绍:据当地老者介绍,在古桥西500米处水塘中有一碑,该碑高15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内容为百姓捐资建桥等。根据该桥的构造及史料记载,其建造年代为清代,是五孔石梁桥,花岗岩质。今年80岁的孙有贵老人告诉笔者,平桥曾被日本鬼子炸断过几块桥板,民国时用水泥修补的,“听老人讲,平桥是平桥村人与高桥村人赌气造的。其实这是民间传说而已。”传说,高桥初建成之时,当地百姓时常向邻村炫耀,我们富裕,方能造此高桥,不若尔等,过河仍需脱靴袜,淌水而过。邻村百姓听了很不服气,但想要造一座比高桥更气派的大桥谈何容易?苦思冥想之际,一位造桥工出了一个主意:“单靠模仿恐怕难以超越高桥,我们不妨造一座平桥,一来两座桥无法比拟,二来平桥使用的石板宽大,比高桥气派,定能胜过高桥。”大家一听,此方法甚妙。未过多久,一座平桥在高桥的西南面诞生了。“定胜河比浑泥港窄,水量小,所以古人采用五孔石梁桥,将桥自身重量分摊到桥墩上。不仅美观而且简洁。”吕师德说。据了解,位于梅溪镇小溪口村的北塘头长安桥、大伦桥,杭垓镇桐坑村的六角湾石平桥等等都是石梁平桥。不过,平桥(浮塘桥)是我县境内体量最大、最美的石梁桥。

浮塘桥为安吉县2005年5月公布的县文物保护单位,在古桥东西两端分别竖有浮塘桥2006年8月的文保碑和2010年11月的“浮塘桥”桥碑。西侧桥碑边还散落着几段古桥桥栏石。网上有人介绍维修前的浮塘桥:浮塘桥俗称平桥, 位于高桥西南1.5公里的马村村平桥自然村中, 为六孔石梁桥, 初建年代无考。桥面, 两侧栏杆可见三个重修年代, 须弥座式的, 平板的, 还有现代水泥的, 可推测古桥至少是明代的。

浮塘桥的东西堍和桥面

翻修的桥顶上有新制的桥心石、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枕石上对应桥梁处有托木孔,桥脚石的拼接处有铸铁的燕尾榫。

浮塘桥的桥脚

站在浮塘桥上向东看,定胜河岸比古桥高出一大截,古桥成为了当地地势变化的见证物。

浮塘桥上向南看,眼前的定胜河水浅且平静,再看高高的两岸,一定也会有奔腾咆哮之时。

浮塘桥上向西看桥头即是以古桥名为村名的平桥自然村的民居,百度介绍:马村村位于安吉县东北部,为梅溪街西部,距梅溪4公里,安城4公里,行政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有14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人口2680人,总面积7509.19亩(其中水田2851.93亩、旱地550.26亩、山林4102亩)、鱼塘413.5亩,矿产资源以黄砂、建筑石为主。全村以农业为主,种粮、养蚕、养鱼、发展白茶,农民人均收入4100元。村内有县级保护古建筑——平桥六孔石板桥。

浮塘桥上向北看,隔不多远,一座公路桥已经替代了古桥的通行功能。

我与冯老师在浮塘桥下的留影

我在浮塘桥桥脚边的留影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平桥自然村的浮塘桥

浮塘桥为七跨立壁墩的响板桥,东西向跨几近干枯的溪水,高高的桥脚全部露出而显得格外高大,略略弯曲的桥面和微红色的桥梁颇有宋桥风格。古桥显然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的维修,桥脚部分的石块也有相拼,中间有醒目的燕尾榫。只是最近一次的维修力度极大,除了桥脚,桥栏、望柱、桥面等大部分都已经更新,尽管说是修旧如旧保持着原貌,但看上去成色很新缺乏了历史的沧桑感。另外还有一点,明明是七跨的石板桥,不知为何所见资料上大多介绍为五跨,还有的介绍为六跨。

桥上看完全是崭新的桥栏和桥面,其中只保存着两根望柱为原物。

浮塘桥又称平桥,这是它的南侧面,主跨桥梁也已换新。据网上资料介绍:平桥位于梅溪镇马村村北平桥自然村内。东西横跨定胜河,村以桥名。说它是平桥,是相对于“高桥”而言,它本名叫“浮塘桥”。平桥全桥长33.35米、宽2.70米、通高7.40米。中孔桥墩上雕刻着斩水妖剑图案,中孔大石梁两侧阴刻文字,剥蚀已不可辨认,桥面栏板已大部分损毁。解放前,平桥是梅溪通安城(解放前老县城)的必经之路,又恰好是两地的中间位置,成了过往行人短时休息的地方。

浮塘桥的桥梁和桥脚结构,表面上看不到所刻的任何文字与纹饰。据网上可见的资料介绍:据当地老者介绍,在古桥西500米处水塘中有一碑,该碑高15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内容为百姓捐资建桥等。根据该桥的构造及史料记载,其建造年代为清代,是五孔石梁桥,花岗岩质。今年80岁的孙有贵老人告诉笔者,平桥曾被日本鬼子炸断过几块桥板,民国时用水泥修补的,“听老人讲,平桥是平桥村人与高桥村人赌气造的。其实这是民间传说而已。”传说,高桥初建成之时,当地百姓时常向邻村炫耀,我们富裕,方能造此高桥,不若尔等,过河仍需脱靴袜,淌水而过。邻村百姓听了很不服气,但想要造一座比高桥更气派的大桥谈何容易?苦思冥想之际,一位造桥工出了一个主意:“单靠模仿恐怕难以超越高桥,我们不妨造一座平桥,一来两座桥无法比拟,二来平桥使用的石板宽大,比高桥气派,定能胜过高桥。”大家一听,此方法甚妙。未过多久,一座平桥在高桥的西南面诞生了。“定胜河比浑泥港窄,水量小,所以古人采用五孔石梁桥,将桥自身重量分摊到桥墩上。不仅美观而且简洁。”吕师德说。据了解,位于梅溪镇小溪口村的北塘头长安桥、大伦桥,杭垓镇桐坑村的六角湾石平桥等等都是石梁平桥。不过,平桥(浮塘桥)是我县境内体量最大、最美的石梁桥。

浮塘桥为安吉县2005年5月公布的县文物保护单位,在古桥东西两端分别竖有浮塘桥2006年8月的文保碑和2010年11月的“浮塘桥”桥碑。西侧桥碑边还散落着几段古桥桥栏石。网上有人介绍维修前的浮塘桥:浮塘桥俗称平桥, 位于高桥西南1.5公里的马村村平桥自然村中, 为六孔石梁桥, 初建年代无考。桥面, 两侧栏杆可见三个重修年代, 须弥座式的, 平板的, 还有现代水泥的, 可推测古桥至少是明代的。

浮塘桥的东西堍和桥面

翻修的桥顶上有新制的桥心石、桥栏、望柱和抱鼓石

枕石上对应桥梁处有托木孔,桥脚石的拼接处有铸铁的燕尾榫。

浮塘桥的桥脚

站在浮塘桥上向东看,定胜河岸比古桥高出一大截,古桥成为了当地地势变化的见证物。

浮塘桥上向南看,眼前的定胜河水浅且平静,再看高高的两岸,一定也会有奔腾咆哮之时。

浮塘桥上向西看桥头即是以古桥名为村名的平桥自然村的民居,百度介绍:马村村位于安吉县东北部,为梅溪街西部,距梅溪4公里,安城4公里,行政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有14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人口2680人,总面积7509.19亩(其中水田2851.93亩、旱地550.26亩、山林4102亩)、鱼塘413.5亩,矿产资源以黄砂、建筑石为主。全村以农业为主,种粮、养蚕、养鱼、发展白茶,农民人均收入4100元。村内有县级保护古建筑——平桥六孔石板桥。

浮塘桥上向北看,隔不多远,一座公路桥已经替代了古桥的通行功能。

我与冯老师在浮塘桥下的留影

我在浮塘桥桥脚边的留影
前一篇:三人行·安吉古桥之长丰桥
后一篇:三人行·安吉古桥之万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