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张家港古桥之徐塘桥

标签:
徐塘桥张家港古桥苏州古桥塘桥镇妙桥社区三跨三拼垒砌墩石板桥 |
分类: 名特古桥 |
三人行在张家港寻访古桥,第一座就在公路边的富民桥还是询问了多次才找到的,而第二座徐塘桥所在的金村范围更大。古桥在一个更为宽阔的乡间,特别是连接古桥的狭窄的道路,是几近废弃的村道,连小汽车都还不能通行。又是经过了几次三番的询问,找到了最近的村落,即便看到了古桥,还得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

经过一番周折,在金村范围内转了好一会才来到古桥所在地,旷野中的徐塘桥已经显现,但还得向南步行一段路才能到达古桥边。

徐塘桥为三跨垒砌墩的石板桥,其所跨河道比较宽阔,故所以它的桥座特别长,甚至比其中的一跨长度还要长,再加上它长长的引桥,整座古桥特别长。首先看主跨两侧的桥额,发现西侧面没有桥额,东侧面有桥额但其中桥名并不是“徐塘桥”三字,细看也只能看清后二字,为“X寿桥”,想必徐塘桥的桥名是根据所跨河道之名而来的。

徐塘桥西侧桥额没有刻字。在徐塘桥北侧我们停车的村落中所见门牌为“吹鼓村九组”,先前经过的公路吹鼓路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在徐塘桥南堍西侧有文保碑,1998年10月22日市政府公布徐塘桥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其背后的简介:徐塘桥位于妙桥镇金村街北约三公里,建于民国初期,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南北走向,桥面采用两条分列二边,中间用小块花岗石嵌于其中,桥面中心雕刻有兽形图案。

导航首先带我们来到了金村,但见一大片仿古建筑,大型的指示型牌楼也有多座,与徐塘桥还有一点距离,而落乡的古桥边就比较冷落甚至荒凉。据介绍:金村是历史文化古村,位于塘桥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有6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98户,常住人口7256人。获得过省卫生村、省生态村、张家港市文明村、文明社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金村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诗书礼义,史称耕读之家,晋代开始有村落,唐代称太平乡永昌里,宋时称潘圻村,明代称慈乌村,清代雍正年间始称金村。民国元年,金村创办慈妙乡第二国民学校。旧时,金村有“暗泾归鸦”、“西泾垂钓”、“曲桥流水”、“古园乔木”、“破寺晚钟”、“荷塘渔唱”、“南浦归帆”、‘徐塘泛月”等八景之说,金村花园、王家花园堪称苏南园林典范。如今,古村旧时街貌依然清晰,留有一批旧时建筑,保存《金村小志》、《金氏家乘》、《暗泾文抄》、《暗泾杂录》等历史文献。金村人才辈出,自明清至今,出过一批进士、举人、朝廷-、太学生、黄浦军校生、海内外教授级人士等方面人才。明代文学大家钱牧斋、两朝帝师翁同和、篆刻家赵石农、共和国少将周文在等名流,都在金村留下生活踪迹。

徐塘桥的东侧面。据百度介绍:徐塘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塘桥镇妙桥金村村北约3公里,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6.83米,跨径17.2米,中孔跨径11.65米,南北走向,南向台阶5级,北向台阶5级,桥高5.18米,桥面采用二条花岗石分列二边,中间用17小块花岗石嵌于其中,按纵联并联形制,17小块,按前后8块,桥面中心小块花岗石,雕刻有兽形图案,层次清晰,现保存完整。保护范围为桥梁本体、南桥墩向南8米,北桥墩向北8米。

徐塘桥的西侧面。据网上资料介绍:乾隆年间,是一个常在此守渡过河的南通商人程锡禄所建。以贩布为业的程锡禄来往于常熟与南通之间,位于妙桥金村的徐塘河是他的必经之路,但这里只有舟渡没有桥。某一日程锡禄欲摆渡过河却不见艄公踪迹,无奈之中他和衣蜷缩于草坡坟地。夜间忽梦河边坟地金光闪闪,原来坟角藏有金银财宝。程锡禄醒后据梦所引,果然挖到财宝。程锡禄获财后事业发达,为此他在这里造了一座桥,名字也改为程获财。据介绍,若干年前政府在桥旁挖到一石块,上有关于该桥建造的简单记载,证实此桥为妙桥程氏所造。徐塘桥为常熟、南通的织造业起过一定作用,妙桥金村在明清年代可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清代通州海门一带蓝印花布盛销大江南北,妙桥金村的这座徐塘桥功不可没。

传说归传说,文保碑上的简介说徐塘桥建于民国初期。徐塘桥的特点是垒砌墩的桥墩和长长的桥座加引桥,这是桥墩。

长长的桥座。看现状,不久前徐塘桥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缮。

我们三人行在长长的徐塘桥上

徐塘桥的南堍,桥长引桥更长。

北堍引桥和石阶

徐塘桥南北副跨为石板三拼而成,主跨为三拼响板桥形式,居中的石板上刻有桥心石图案。

站在徐塘桥上看四方,向东看宽阔的河道,两边都是农田,看地图上这条河道在相当长范围内都没有桥梁,可见其自古以来对南北交通的重要性。

徐塘桥上向南看,距离村庄较远,据说那里的村民不同意修筑连接古桥的新路。

徐塘桥上向西看,此处的河面更为宽阔,就如同一大片湖泊一样。

徐塘桥上向北看,大片的田野之后就是吹鼓村,而前方一小墩竹园处据说原先有一座小庙,过去凭借着徐塘桥便利的水陆交通而香火旺盛,如今只见一个简陋的小铁皮屋作为烧香点而已。

经过一番周折,在金村范围内转了好一会才来到古桥所在地,旷野中的徐塘桥已经显现,但还得向南步行一段路才能到达古桥边。

徐塘桥为三跨垒砌墩的石板桥,其所跨河道比较宽阔,故所以它的桥座特别长,甚至比其中的一跨长度还要长,再加上它长长的引桥,整座古桥特别长。首先看主跨两侧的桥额,发现西侧面没有桥额,东侧面有桥额但其中桥名并不是“徐塘桥”三字,细看也只能看清后二字,为“X寿桥”,想必徐塘桥的桥名是根据所跨河道之名而来的。

徐塘桥西侧桥额没有刻字。在徐塘桥北侧我们停车的村落中所见门牌为“吹鼓村九组”,先前经过的公路吹鼓路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在徐塘桥南堍西侧有文保碑,1998年10月22日市政府公布徐塘桥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其背后的简介:徐塘桥位于妙桥镇金村街北约三公里,建于民国初期,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南北走向,桥面采用两条分列二边,中间用小块花岗石嵌于其中,桥面中心雕刻有兽形图案。

导航首先带我们来到了金村,但见一大片仿古建筑,大型的指示型牌楼也有多座,与徐塘桥还有一点距离,而落乡的古桥边就比较冷落甚至荒凉。据介绍:金村是历史文化古村,位于塘桥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有6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98户,常住人口7256人。获得过省卫生村、省生态村、张家港市文明村、文明社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金村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诗书礼义,史称耕读之家,晋代开始有村落,唐代称太平乡永昌里,宋时称潘圻村,明代称慈乌村,清代雍正年间始称金村。民国元年,金村创办慈妙乡第二国民学校。旧时,金村有“暗泾归鸦”、“西泾垂钓”、“曲桥流水”、“古园乔木”、“破寺晚钟”、“荷塘渔唱”、“南浦归帆”、‘徐塘泛月”等八景之说,金村花园、王家花园堪称苏南园林典范。如今,古村旧时街貌依然清晰,留有一批旧时建筑,保存《金村小志》、《金氏家乘》、《暗泾文抄》、《暗泾杂录》等历史文献。金村人才辈出,自明清至今,出过一批进士、举人、朝廷-、太学生、黄浦军校生、海内外教授级人士等方面人才。明代文学大家钱牧斋、两朝帝师翁同和、篆刻家赵石农、共和国少将周文在等名流,都在金村留下生活踪迹。

徐塘桥的东侧面。据百度介绍:徐塘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塘桥镇妙桥金村村北约3公里,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6.83米,跨径17.2米,中孔跨径11.65米,南北走向,南向台阶5级,北向台阶5级,桥高5.18米,桥面采用二条花岗石分列二边,中间用17小块花岗石嵌于其中,按纵联并联形制,17小块,按前后8块,桥面中心小块花岗石,雕刻有兽形图案,层次清晰,现保存完整。保护范围为桥梁本体、南桥墩向南8米,北桥墩向北8米。

徐塘桥的西侧面。据网上资料介绍:乾隆年间,是一个常在此守渡过河的南通商人程锡禄所建。以贩布为业的程锡禄来往于常熟与南通之间,位于妙桥金村的徐塘河是他的必经之路,但这里只有舟渡没有桥。某一日程锡禄欲摆渡过河却不见艄公踪迹,无奈之中他和衣蜷缩于草坡坟地。夜间忽梦河边坟地金光闪闪,原来坟角藏有金银财宝。程锡禄醒后据梦所引,果然挖到财宝。程锡禄获财后事业发达,为此他在这里造了一座桥,名字也改为程获财。据介绍,若干年前政府在桥旁挖到一石块,上有关于该桥建造的简单记载,证实此桥为妙桥程氏所造。徐塘桥为常熟、南通的织造业起过一定作用,妙桥金村在明清年代可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清代通州海门一带蓝印花布盛销大江南北,妙桥金村的这座徐塘桥功不可没。

传说归传说,文保碑上的简介说徐塘桥建于民国初期。徐塘桥的特点是垒砌墩的桥墩和长长的桥座加引桥,这是桥墩。

长长的桥座。看现状,不久前徐塘桥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缮。

我们三人行在长长的徐塘桥上

徐塘桥的南堍,桥长引桥更长。

北堍引桥和石阶

徐塘桥南北副跨为石板三拼而成,主跨为三拼响板桥形式,居中的石板上刻有桥心石图案。

站在徐塘桥上看四方,向东看宽阔的河道,两边都是农田,看地图上这条河道在相当长范围内都没有桥梁,可见其自古以来对南北交通的重要性。

徐塘桥上向南看,距离村庄较远,据说那里的村民不同意修筑连接古桥的新路。

徐塘桥上向西看,此处的河面更为宽阔,就如同一大片湖泊一样。

徐塘桥上向北看,大片的田野之后就是吹鼓村,而前方一小墩竹园处据说原先有一座小庙,过去凭借着徐塘桥便利的水陆交通而香火旺盛,如今只见一个简陋的小铁皮屋作为烧香点而已。
前一篇:三人行·张家港古桥之富民桥
后一篇:三人行·张家港古桥之萧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