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塘古镇·印家住宅

标签:
娄塘古镇上海历史风貌区印家住宅市级文保单位结伴同游 |
分类: 上海各地 |
在娄塘古镇,与天主堂同列市级文保单位的只有印家住宅,整个民居规模大且保存完整,还是名人故居,另外印家住宅的资料并不多,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原先的名人住宅长时期来作为镇政府办公用房,街路河道的变迁,让老建筑使用时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有就是最具特色的“娄塘街,条条歪”,竟使得印家住宅的主轴线也成了一条少见的弧线。如今的印家住宅闲置待修,有幸进入老宅是大饱眼福了。

印家住宅为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看地图显示其大致为东西向,宅前面临中大街,后面为现在已经大部分填埋的横沥河,与大部分古镇建筑一样左右紧挨着民居。如今所见四角微翘庑殿顶的两层楼为最后埭。

印家住宅后面临河道,原先的船埠为水泥浇筑的马鞍水桥,在船运为主的时代可以方便地由此出行。

印家住宅成为娄塘镇政府后河道大部分填埋,唯有印家住宅后面留有一段,自后面变成前面,以至于有人以为印家住宅的前厅前置有一泓池塘。这是南新路上原镇政府大门,门牌为南新路169号,如今市级文保的印家住宅也是这个门牌。

娄塘镇成为嘉定工业区的一部分后,镇政府变身为娄塘社区居委会。

印家住宅的侧立面,文保碑在侧门前。据介绍:印家住宅位于嘉定工业区的娄塘镇区,建于清末民初,是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实业家印有模的宅第。印家住宅临横沥河而建,有水阁、屋顶花园,共有42间楼房、14间平房。宅院建筑呈中西合璧风格,使用进口建筑材料,中堂大梁为中式双面浮雕,极具民国时期建筑特色,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家住宅的文保碑

处于居委会中的印家住宅,外立面够高大威武,也比较整洁,进入侧门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特别是其东半部分,由于封闭已久,院中积了厚厚的一层落叶,老建筑也残破不堪。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2008年嘉定区政府拨款修缮印家住宅是分两期进行的,后面属于第二期的却一直没有实施。

印家住宅的后院,院中的一棵桂花树也有年头了,照老房子建成时间算也应该有超过一百年的树龄了;院中有一口老井,通向后面水阁的路面有多种水泥刻花组成;马鞍水桥上方有出挑阳台,上面也有大树,应该是原来的屋顶花园了。在后院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整座建筑的歪曲,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据说2008年的维修就所费不菲,如今第二期不仅论证方案难以确定,就是那费用更是难以估算了。

后院西侧就是主楼,也就是2008年进行过修缮的部分。楼房的高度本来就比一般建筑高,廊檐又建造在两层楼上,那种高大是别处根本没有见过的。

印家住宅的主楼立面,所有木质结构皆用红漆。

印家住宅主楼廊檐的高度足有三四层楼高

来到楼上,同样的红色油漆。

整座建筑是中西风格的结合,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既豪华又庄重。

落地长窗和房内隔断,楼上木地板,楼下是一色的彩色地瓷砖。

主楼前有两厢围合的小院,院门是一座高大又不失精细的仪门头。

印家住宅的仪门头

仪门头外面

仪门头显然在2008年时进行了大修,门头题额为“业精于勤”,这题额不知是不是原文,不过与主人的创业成就倒也相称。据介绍:印有模(1863~1915) 字锡璋,娄塘镇人。少时随父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清光绪九年(1883)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从事印刷业。民国2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粹芳遭人暗杀,董事会一致推举印有模继任。他就任后,招募人才,大量编译西学著作,并创办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民国4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辞源》出版,印有模为该书发行人。是年,积劳成疾,去日本治病,11月16日客逝异国,终年52岁。印有模为近代中国从事出版事业的著名实业家。

仪门头里侧

仪门头的细节部分

仪门头外又有一个小院落,四周有围廊,院中有两棵粗大的桂花树,其枝干已经靠住了围廊檐,如果有大风吹来,似乎就会把围廊给撞坏了。小院再往前没有了通道,或许已经是普通居民的住宅,按理前方一直到大街,也应该是印家住宅的一部分。

在印家住宅西南不远,有观音兜的两层楼老宅,政府部门使用时在两层楼添建了空中走廊与前面大楼相连,这一处老宅命名为“印氏住宅”,牌坊与印家住宅由于2为南新路169号,而保护级别为嘉定区文保点,经询问也是印家的老住宅,当年不知为何会分作两处上报,其实完全可以并入印家住宅一起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的一部分。

墙上的“印氏住宅”文保点保护牌,老宅也有同一个单位看管,我们得以入内参观。

印氏住宅的外观,如今老宅废弃已久,里边陈旧不堪,乱哄哄的堆着杂物。

印氏住宅内部,前面也有小院和仪门头一座。

木梁上精美的雕花,显示着往日不同一般的繁华。

院中的仪门头与老宅一样,年代久远还是原汁原味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印氏住宅的仪门头

由印家住宅和印氏住宅处穿过娄塘镇少儿图书馆来到中大街,街路是乱石铺就的弹街路,而临街的老宅十分普通,与娄塘古镇上十多条老街风貌没什么两样,谁能想到其中有着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最具价值的印家住宅。

印家住宅为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看地图显示其大致为东西向,宅前面临中大街,后面为现在已经大部分填埋的横沥河,与大部分古镇建筑一样左右紧挨着民居。如今所见四角微翘庑殿顶的两层楼为最后埭。

印家住宅后面临河道,原先的船埠为水泥浇筑的马鞍水桥,在船运为主的时代可以方便地由此出行。

印家住宅成为娄塘镇政府后河道大部分填埋,唯有印家住宅后面留有一段,自后面变成前面,以至于有人以为印家住宅的前厅前置有一泓池塘。这是南新路上原镇政府大门,门牌为南新路169号,如今市级文保的印家住宅也是这个门牌。

娄塘镇成为嘉定工业区的一部分后,镇政府变身为娄塘社区居委会。

印家住宅的侧立面,文保碑在侧门前。据介绍:印家住宅位于嘉定工业区的娄塘镇区,建于清末民初,是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实业家印有模的宅第。印家住宅临横沥河而建,有水阁、屋顶花园,共有42间楼房、14间平房。宅院建筑呈中西合璧风格,使用进口建筑材料,中堂大梁为中式双面浮雕,极具民国时期建筑特色,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家住宅的文保碑

处于居委会中的印家住宅,外立面够高大威武,也比较整洁,进入侧门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特别是其东半部分,由于封闭已久,院中积了厚厚的一层落叶,老建筑也残破不堪。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2008年嘉定区政府拨款修缮印家住宅是分两期进行的,后面属于第二期的却一直没有实施。

印家住宅的后院,院中的一棵桂花树也有年头了,照老房子建成时间算也应该有超过一百年的树龄了;院中有一口老井,通向后面水阁的路面有多种水泥刻花组成;马鞍水桥上方有出挑阳台,上面也有大树,应该是原来的屋顶花园了。在后院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整座建筑的歪曲,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据说2008年的维修就所费不菲,如今第二期不仅论证方案难以确定,就是那费用更是难以估算了。

后院西侧就是主楼,也就是2008年进行过修缮的部分。楼房的高度本来就比一般建筑高,廊檐又建造在两层楼上,那种高大是别处根本没有见过的。

印家住宅的主楼立面,所有木质结构皆用红漆。

印家住宅主楼廊檐的高度足有三四层楼高

来到楼上,同样的红色油漆。

整座建筑是中西风格的结合,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既豪华又庄重。

落地长窗和房内隔断,楼上木地板,楼下是一色的彩色地瓷砖。

主楼前有两厢围合的小院,院门是一座高大又不失精细的仪门头。

印家住宅的仪门头

仪门头外面

仪门头显然在2008年时进行了大修,门头题额为“业精于勤”,这题额不知是不是原文,不过与主人的创业成就倒也相称。据介绍:印有模(1863~1915) 字锡璋,娄塘镇人。少时随父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清光绪九年(1883)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从事印刷业。民国2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粹芳遭人暗杀,董事会一致推举印有模继任。他就任后,招募人才,大量编译西学著作,并创办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民国4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辞源》出版,印有模为该书发行人。是年,积劳成疾,去日本治病,11月16日客逝异国,终年52岁。印有模为近代中国从事出版事业的著名实业家。

仪门头里侧

仪门头的细节部分

仪门头外又有一个小院落,四周有围廊,院中有两棵粗大的桂花树,其枝干已经靠住了围廊檐,如果有大风吹来,似乎就会把围廊给撞坏了。小院再往前没有了通道,或许已经是普通居民的住宅,按理前方一直到大街,也应该是印家住宅的一部分。

在印家住宅西南不远,有观音兜的两层楼老宅,政府部门使用时在两层楼添建了空中走廊与前面大楼相连,这一处老宅命名为“印氏住宅”,牌坊与印家住宅由于2为南新路169号,而保护级别为嘉定区文保点,经询问也是印家的老住宅,当年不知为何会分作两处上报,其实完全可以并入印家住宅一起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的一部分。

墙上的“印氏住宅”文保点保护牌,老宅也有同一个单位看管,我们得以入内参观。

印氏住宅的外观,如今老宅废弃已久,里边陈旧不堪,乱哄哄的堆着杂物。

印氏住宅内部,前面也有小院和仪门头一座。

木梁上精美的雕花,显示着往日不同一般的繁华。

院中的仪门头与老宅一样,年代久远还是原汁原味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印氏住宅的仪门头

由印家住宅和印氏住宅处穿过娄塘镇少儿图书馆来到中大街,街路是乱石铺就的弹街路,而临街的老宅十分普通,与娄塘古镇上十多条老街风貌没什么两样,谁能想到其中有着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最具价值的印家住宅。
前一篇:娄塘古镇·天主堂
后一篇:娄塘古镇·娄塘纪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