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访古·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和照壁
标签:
方塔和照壁松江方塔园名胜古迹国保市保单位结伴访古 |
分类: 上海各地 |
松江方塔园是上海地区著名的园林,其围绕宋代方塔凿池叠山,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建筑,知道其中的内容过于丰富,一时半会是转不够的,所以几次都是过门而不入。这一次虽然进入还是时间仓促,主要看古桥望仙桥,其余只能算是走马观花。

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和照壁

整座方塔园的中心当属宋代的“兴圣教寺塔”

方塔在园中所有的古建筑中保护级别最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一边展示的巨型础石就是古兴圣教寺的遗留物,正好有人在上,难以想象当年古寺庙的规模。

在整个方塔园中 ,处处可见古塔的显赫地位。据介绍:方塔园,建于1978年,占地182亩,原址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是一座以历史文物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园内有全国级、市级、区级文物建筑8处,整个园景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砖雕照壁、石雕园、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张弼古宅,还建设有其昌廊、何陋轩、秋生亭、读锦鳞、五老峰、美女峰、铁笛舫、古堑道等。园中凿池叠山,湖水曲绕,塔影波光,红鲤悠游,粉荷展容,竹林成片,草地如毡,古树挺拔,本季花木郁郁葱葱,与古老文物建筑相映成趣,整个园林典雅、朴实、宁静、明洁,具有唐宋风韵和现代园林气息。

记得读高中时的1983年,学校组织的春游曾经来到过方塔园,不过除了一座方塔外已经没有什么记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门票价钱为5分钱。树林中看方塔。

天妃宫处看方塔。据介绍: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兴圣教寺而得名,又称“吉云宝塔”。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8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9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

方塔底部

方塔底层内部

位于松江老城区的方塔园有几个大门,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这是位于中山东路上的方塔园北门。

方塔园大门

在方塔的后面有著名的明代照壁

与方塔相邻的明代砖刻照壁。据介绍:方塔园内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 640 多年的历史,园中的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

方塔园内明代照壁和它的文保碑简介碑,1987 年 9 月,照壁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我们中国风水上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就形成了照壁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据介绍:照壁壁宽 6.1 米,高 4.7 米,约 30 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枋子刻有“三阳开泰”、“云鹤游天”、“鱼跃龙门”、“鱼化龙云”等吉祥图案。


其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

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

据介绍:照壁雕刻手法丰富,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龙头、狮尾、麒麟身、牛蹄的怪兽。松江人称它为 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着元宝、珊瑚、玉如意、犀牛角,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这照壁上还雕有吉祥画面,代表着一个完美的人生,各位请看,画面的左上角,有一只凤凰,嘴里含着一卷书,寓意为“奉献天书”;左下角,有一只宝瓶,内插 3 支戟,瓶边有一支江南丝竹乐器笙,寓意为“平升三级”;再看画面右上方,有一颗大树,树上有一只猴子,猴子旁挂着一方金印,寓意为“封候挂印”;右下角,有一雌一雄两头梅花鹿,寓意为“福禄双全”,形态生动,雕工精致,立体感强。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收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

明代砖雕照壁的细节部分


照壁下方有一泓名为“古水陆池”的方池,据介绍:古水陆池是原兴圣教寺放生池,但是古水陆池的开凿年代要比兴圣教寺还早。据松江府志记载,水陆池开凿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955),最开始是在华亭府的市河边上,后来与市河相通,池上原有古桥,桥边有寺庙,周遭古木苍翠,游人如织。传说建池时有巨鳖于其内,又有巨龟在水陆池听经的传说。建方塔园时古水陆池被保护了下来。清道光年间诗人汪巽东的《云间百咏》曾写道:白足临流罢讲经,浮屠高高插青冥。书声夜雨棠溪舍,可有神龟上彻听。让我们记得,这古水陆池可是有千年的历史了。

松江方塔园的方塔和照壁

整座方塔园的中心当属宋代的“兴圣教寺塔”

方塔在园中所有的古建筑中保护级别最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塔又名“兴圣教寺塔”,一边展示的巨型础石就是古兴圣教寺的遗留物,正好有人在上,难以想象当年古寺庙的规模。

在整个方塔园中 ,处处可见古塔的显赫地位。据介绍:方塔园,建于1978年,占地182亩,原址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是一座以历史文物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园内有全国级、市级、区级文物建筑8处,整个园景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砖雕照壁、石雕园、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张弼古宅,还建设有其昌廊、何陋轩、秋生亭、读锦鳞、五老峰、美女峰、铁笛舫、古堑道等。园中凿池叠山,湖水曲绕,塔影波光,红鲤悠游,粉荷展容,竹林成片,草地如毡,古树挺拔,本季花木郁郁葱葱,与古老文物建筑相映成趣,整个园林典雅、朴实、宁静、明洁,具有唐宋风韵和现代园林气息。

记得读高中时的1983年,学校组织的春游曾经来到过方塔园,不过除了一座方塔外已经没有什么记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门票价钱为5分钱。树林中看方塔。

天妃宫处看方塔。据介绍: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兴圣教寺而得名,又称“吉云宝塔”。它耸立在公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瓶组成的高达8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9层的檐角,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全貌尽收眼底。

方塔底部

方塔底层内部

位于松江老城区的方塔园有几个大门,是国家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这是位于中山东路上的方塔园北门。

方塔园大门

在方塔的后面有著名的明代照壁

与方塔相邻的明代砖刻照壁。据介绍:方塔园内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距今已有 640 多年的历史,园中的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照壁高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

方塔园内明代照壁和它的文保碑简介碑,1987 年 9 月,照壁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我们中国风水上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就形成了照壁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造成对景效果。

据介绍:照壁壁宽 6.1 米,高 4.7 米,约 30 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雕凿而成。照壁檐下斗拱之间刻有八个小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间枋子上,刻有人物故事。两梢间枋子刻有“三阳开泰”、“云鹤游天”、“鱼跃龙门”、“鱼化龙云”等吉祥图案。

照壁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传说这拥有了人世间所有的一切,但是它还不知足,抬头想要吞吃天上的太阳,一天当东海旭日升起的时候,它就一跃而起,想把它吞吃掉,结果掉进东海淹死了。民间以此传说教育后人为人不可贪,贪得无厌者,就会像一样自取灭亡。因此,古代每个到松江就职的官员,到任后都去府城隍庙参拜照壁,表示自己做官期间要为民服务,不做贪官。

其两梢间中部的左面雕刻着东方保护神青龙

右面雕刻着西方保护神白虎

据介绍:照壁雕刻手法丰富,所刻神兽、动物、器物、花卉和图案线条等,层次分明,刀法流畅圆熟。壁面正中,镌刻有一头龙头、狮尾、麒麟身、牛蹄的怪兽。松江人称它为 雕有灵芝草、摇钱树、飞禽走兽、元宝等。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着元宝、珊瑚、玉如意、犀牛角,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这照壁上还雕有吉祥画面,代表着一个完美的人生,各位请看,画面的左上角,有一只凤凰,嘴里含着一卷书,寓意为“奉献天书”;左下角,有一只宝瓶,内插 3 支戟,瓶边有一支江南丝竹乐器笙,寓意为“平升三级”;再看画面右上方,有一颗大树,树上有一只猴子,猴子旁挂着一方金印,寓意为“封候挂印”;右下角,有一雌一雄两头梅花鹿,寓意为“福禄双全”,形态生动,雕工精致,立体感强。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收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

明代砖雕照壁的细节部分

照壁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而松江府的城隍老爷为李侍问,方塔园中有他的雕塑一座。

照壁下方有一泓名为“古水陆池”的方池,据介绍:古水陆池是原兴圣教寺放生池,但是古水陆池的开凿年代要比兴圣教寺还早。据松江府志记载,水陆池开凿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955),最开始是在华亭府的市河边上,后来与市河相通,池上原有古桥,桥边有寺庙,周遭古木苍翠,游人如织。传说建池时有巨鳖于其内,又有巨龟在水陆池听经的传说。建方塔园时古水陆池被保护了下来。清道光年间诗人汪巽东的《云间百咏》曾写道:白足临流罢讲经,浮屠高高插青冥。书声夜雨棠溪舍,可有神龟上彻听。让我们记得,这古水陆池可是有千年的历史了。
前一篇:结伴访古·松江韩三房古树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