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古桥三人行·东庙桥

标签:
东庙桥吴江古桥七都镇东庙桥村国保单位三人行 |
分类: 名特古桥 |
吴江古桥三人行的第一天,最后看的是进入国保单位名录的东庙桥,它是我们此行所看到的保护级别最高的古桥,也是吴江最古老的桥梁。赶到东庙桥村找到东庙桥时,天色已微微暗淡,光线不足角度不对加上目力不济,东庙桥上的“绍定”二字在现场竟然没能看到,不过仔细回看照片,还是能发现二字的。

吴江七都镇东庙桥村的东庙桥

东庙桥东西走向,其北侧有平坦的新桥,是远观古桥的最好位置。

东庙桥东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吴江全市至今尚存有三座南宋时期的石桥,其中之一就是位于七都镇东庙桥村的东庙桥。1995年4月,东庙桥被省政府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背面有简介,东庙桥是一座著名的古桥,各相关资料很容易找到。据介绍:东庙桥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梁式三孔,东西走向,跨东庙桥港,全长21.5米,中宽2.1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为4.6米,高4.31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

东庙桥升格为“国保”后原先的“省保”碑被推倒后置于路边

进入东庙桥村找到东庙桥

北侧新桥上的指示牌

走近东庙桥

东庙桥全景,整座成拱形的桥面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近观东庙桥,可惜光线略微暗淡,局部细节难以看清。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原吴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国良先生对古桥深有研究,他对东庙桥的构造技术曾作细致的描述:该桥的“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设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仪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石梁之下的长系石上尚有四个直径为18厘米的半月形孔,此乃建桥时安置托木所用。”

东庙桥西堍

东堍

东庙桥桥面为响板桥形式

桥面和民国年间增置的花岗岩栏石、望柱

桥面中间有一块断裂的刻有水纹图案的桥心石

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东庙桥不仅历史悠久,其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朵形状各异的如意云。这图案为“八宝纹”之一,所谓 “八宝纹”,即是指双胜、金锭、火珠、万卷书、犀角、双犀角、珊瑚枝和如意云。桥上刻上如意云图案,寓意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也给古朴的东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

东庙桥桥梁端的如意云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仔细看其主跨桥梁上有双线构勒的“绍定”二字。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让人更加深信不疑东庙桥为南宋石桥的是,该桥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字样,这“绍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当政时的一个年号,他共做了40年的皇帝,期间用了8个年号,依次为: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祐、开庆、景定,这“绍定”为第二个年号,共历6年。吴江的另一座南宋石桥——同里思本桥的建造年代电在宋理宗当政时,为宝祐年间,与东庙桥堪称伯仲。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东侧桥座上每一块石块上都有编号,可能是最近进行过重修的痕迹。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东庙桥上向南看,一片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

东庙桥上向北看,并排的新桥已经完全取代了古桥的功能。

东庙桥上向西看,与古桥衔接的是绕着民居的小道。

东庙桥上向东看,近处简易又普通的平房居然是一座小庙,那么这座庙在当地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古桥原本完全可以称为“绍定桥”的,如今名称为“东庙桥”还不是因为眼前的这座小庙吗?

东庙桥东侧的小庙,很可惜不知其中供奉的是什么菩萨。

东庙桥东南还有一座比较完整的老宅子,只是大门紧闭无人居住。

老宅子的门牌显示东庙桥所在地原属横塘村

东庙桥东侧的老宅子

吴江七都镇东庙桥村的东庙桥

东庙桥东西走向,其北侧有平坦的新桥,是远观古桥的最好位置。

东庙桥东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吴江全市至今尚存有三座南宋时期的石桥,其中之一就是位于七都镇东庙桥村的东庙桥。1995年4月,东庙桥被省政府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背面有简介,东庙桥是一座著名的古桥,各相关资料很容易找到。据介绍:东庙桥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梁式三孔,东西走向,跨东庙桥港,全长21.5米,中宽2.1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为4.6米,高4.31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外,其他均由初建时的武康石构筑。武康石也叫紫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赤,原产于浙江省武康(已于1958年并入德清县)。宋代及元代时,江南一带常用这种石头来造桥,东庙桥上的大部分构件为此石,可佐证其最初建造年代确实是在宋代。

东庙桥升格为“国保”后原先的“省保”碑被推倒后置于路边

进入东庙桥村找到东庙桥

北侧新桥上的指示牌

走近东庙桥

东庙桥全景,整座成拱形的桥面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近观东庙桥,可惜光线略微暗淡,局部细节难以看清。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原吴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国良先生对古桥深有研究,他对东庙桥的构造技术曾作细致的描述:该桥的“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设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仪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石梁之下的长系石上尚有四个直径为18厘米的半月形孔,此乃建桥时安置托木所用。”

东庙桥西堍

东堍

东庙桥桥面为响板桥形式

桥面和民国年间增置的花岗岩栏石、望柱

桥面中间有一块断裂的刻有水纹图案的桥心石

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东庙桥不仅历史悠久,其雕刻艺术也颇为精湛。桥次孔石梁边端分别刻有四朵形状各异的如意云。这图案为“八宝纹”之一,所谓 “八宝纹”,即是指双胜、金锭、火珠、万卷书、犀角、双犀角、珊瑚枝和如意云。桥上刻上如意云图案,寓意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也给古朴的东庙桥增添了些许飘逸的气息。

东庙桥桥梁端的如意云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仔细看其主跨桥梁上有双线构勒的“绍定”二字。据《吴江胜迹》网站介绍:让人更加深信不疑东庙桥为南宋石桥的是,该桥中孔石梁中段刻有“绍定”字样,这“绍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当政时的一个年号,他共做了40年的皇帝,期间用了8个年号,依次为: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祐、开庆、景定,这“绍定”为第二个年号,共历6年。吴江的另一座南宋石桥——同里思本桥的建造年代电在宋理宗当政时,为宝祐年间,与东庙桥堪称伯仲。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东侧桥座上每一块石块上都有编号,可能是最近进行过重修的痕迹。

各个角度看东庙桥

东庙桥上向南看,一片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

东庙桥上向北看,并排的新桥已经完全取代了古桥的功能。

东庙桥上向西看,与古桥衔接的是绕着民居的小道。

东庙桥上向东看,近处简易又普通的平房居然是一座小庙,那么这座庙在当地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古桥原本完全可以称为“绍定桥”的,如今名称为“东庙桥”还不是因为眼前的这座小庙吗?

东庙桥东侧的小庙,很可惜不知其中供奉的是什么菩萨。

东庙桥东南还有一座比较完整的老宅子,只是大门紧闭无人居住。

老宅子的门牌显示东庙桥所在地原属横塘村

东庙桥东侧的老宅子
前一篇:吴江古桥三人行·喜雨桥
后一篇:吴江古桥三人行·广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