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金泽·颐浩禅寺

标签:
颐浩禅寺青浦区金泽镇复建古庙不断云与师同行 |
分类: 寺庙特产 |
与冯老师一同来到青浦的金泽古镇,除了拜访七座不同时期的古桥外,还领略古镇老街风貌和看一些老宅子,另外专程来到了拥有古银杏树和神奇不断云的颐浩禅寺。

看过颐浩禅寺的介绍,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又饱经沧桑的古寺。如今的寺庙是二十年前开始复建的,不过比起现在的大规模超规模复建,颐浩禅寺还算是简朴内敛的。这是金泽古镇金中路上的颐浩禅寺石牌坊。

颐浩禅寺的山门殿。历史上金泽镇“桥桥有庙 庙庙有桥”,而如今恢复得比较有规模就数颐浩禅寺了。

进入颐浩禅寺须购买二元的香火券,这是山门殿内的一尊菩萨。

颐浩禅寺院中的香炉。据百度介绍:颐浩禅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名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后吕氏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道崇法师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十五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大雄宝殿。据百度介绍: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1381年至1383年),大渊法师曾加以修葺,以后叠经兵燹,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一九五八年拆移,仅存元"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一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十六块及少许假山石等。今由当地众信在原址内再建一小殿宇,并请赵朴初先生题额"颐浩禅寺"。2002年8月,在现建的殿宇旁边挖土时发现了该寺一殿的柱础遗物。

大雄宝殿内的铜钟。据百度介绍: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观音殿、山门、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筑;占地43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颐浩禅寺于1951年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7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菩萨

颐浩禅寺除了山门殿就是大雄宝殿共二进,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偏殿,这里是观音殿。

这里是地藏殿

山门殿旁边也有不挂牌的偏殿

其中供奉的不知是什么老爷了

院内靠墙有寺庙复建的功德碑

在颐浩禅寺内有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宝物,那就是四方闻名的“不断云”。如今残留的不断云被拼凑而成一圈,相当一部分是水泥填补的。

据百度介绍:不断云石刻,青石质,有数十米长,图案为连续的云朵,故称不断云。图案相传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绘,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颐浩寺内原有金鱼池,不断云石刻即是原金鱼池四周的石护栏。民国年间寺遭战火,金鱼池毁损。解放后,不断云石刻的残存部分被砌在墙体内。现当地众信将幸存的不断云石刻集中在一起,向众人展示元代石刻的艺术风采。

不断云围成的鱼池如今干枯着,中间是一条石刻的盘龙。

不断云局部细节

颐浩禅寺原先的范围非常大,现在寺庙的东侧有一大块绿地,其中竖有“颐浩禅寺遗址”的文保碑,指明这里也是青浦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就在颐浩禅寺新建牌坊的西侧,中间隔着一座寺前桥。

我们不是佛教徒,对古庙新建的兴趣不大,只是到访过一处名胜古迹而已,现在的颐浩禅寺院中还有一株编号0028树龄长达650年的古银杏树,它才是我所感兴趣的。

看过颐浩禅寺的介绍,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又饱经沧桑的古寺。如今的寺庙是二十年前开始复建的,不过比起现在的大规模超规模复建,颐浩禅寺还算是简朴内敛的。这是金泽古镇金中路上的颐浩禅寺石牌坊。

颐浩禅寺的山门殿。历史上金泽镇“桥桥有庙 庙庙有桥”,而如今恢复得比较有规模就数颐浩禅寺了。

进入颐浩禅寺须购买二元的香火券,这是山门殿内的一尊菩萨。

颐浩禅寺院中的香炉。据百度介绍:颐浩禅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名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后吕氏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道崇法师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十五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大雄宝殿。据百度介绍: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称古刹。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1381年至1383年),大渊法师曾加以修葺,以后叠经兵燹,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一九五八年拆移,仅存元"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一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十六块及少许假山石等。今由当地众信在原址内再建一小殿宇,并请赵朴初先生题额"颐浩禅寺"。2002年8月,在现建的殿宇旁边挖土时发现了该寺一殿的柱础遗物。

大雄宝殿内的铜钟。据百度介绍: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观音殿、山门、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筑;占地43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颐浩禅寺于1951年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7月,经青浦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菩萨

颐浩禅寺除了山门殿就是大雄宝殿共二进,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偏殿,这里是观音殿。

这里是地藏殿

山门殿旁边也有不挂牌的偏殿

其中供奉的不知是什么老爷了

院内靠墙有寺庙复建的功德碑

在颐浩禅寺内有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宝物,那就是四方闻名的“不断云”。如今残留的不断云被拼凑而成一圈,相当一部分是水泥填补的。

据百度介绍:不断云石刻,青石质,有数十米长,图案为连续的云朵,故称不断云。图案相传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绘,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颐浩寺内原有金鱼池,不断云石刻即是原金鱼池四周的石护栏。民国年间寺遭战火,金鱼池毁损。解放后,不断云石刻的残存部分被砌在墙体内。现当地众信将幸存的不断云石刻集中在一起,向众人展示元代石刻的艺术风采。

不断云围成的鱼池如今干枯着,中间是一条石刻的盘龙。

不断云局部细节

颐浩禅寺原先的范围非常大,现在寺庙的东侧有一大块绿地,其中竖有“颐浩禅寺遗址”的文保碑,指明这里也是青浦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就在颐浩禅寺新建牌坊的西侧,中间隔着一座寺前桥。

我们不是佛教徒,对古庙新建的兴趣不大,只是到访过一处名胜古迹而已,现在的颐浩禅寺院中还有一株编号0028树龄长达650年的古银杏树,它才是我所感兴趣的。
前一篇:古镇金泽·塔汇桥和普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