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金泽·塔汇桥和普庆桥
标签:
塔汇桥和普庆桥青浦区金泽镇新建古桥与师同行古镇老街 |
分类: 名特古桥 |
古镇金泽尽管在不太大的范围内保留有宋元明清各时代的七座古桥,有“四朝古桥一线牵”的说法,但当年镇中心的塔汇桥却已经改建为水泥梁桥,另外在古镇的市河上又复建了一座有“汴水虹桥”之称的普庆桥。这两座桥不能称之为古桥,但由于位置和形式的特殊性,来到金泽也值得去看一看。

金泽古镇镇中心的塔汇桥

在古镇金泽的三孔石拱桥天皇阁桥上看塔汇桥,塔汇桥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


今天的金泽上塘街整洁安静,据说历史上上塘街是古镇的商贸街,而下塘街是居住生活街,时至今日游览老街,已经完全是一样的冷清了。

有人说金泽没有任何一点商业气息,依水而居的居民保留着完好的水乡生活。对于游客来说可以享受与那些过度开发整天游人川流不息的老街完全不同的氛围,而当地居民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上塘街上一部分老房子经过保持原样的修复,差不多仍然是不落时的豪宅。

金泽塔汇桥的一侧,是金泽最大、最有名的茶馆“状元楼”。

金泽塔汇桥和其相伴的状元楼

远望古镇十字河口东南的状元楼

塔汇桥跨北胜浜,站到桥上向东看,还有一座拱桥落入眼帘,尽管明显是新建的拱桥也去看看吧。

新建古桥名为“富皇桥”,来到新桥再向东看,猜测北胜浜两岸曾经也应该是古镇重要的街区。

这边的老招牌依然还挂着,上面是“金泽供销社农机配件商店”。

塔汇桥与富皇桥不远处挂牌的老宅子,不过内部已是摇摇欲坠破败不堪。

两座桥之间的北胜浜街上,有几座过街楼。

金泽古镇的过街楼

近看富皇桥,它是完全新建的拱桥,因为看历史上这里是没有任何桥梁的,桥名的来源应该是它桥头的“府隍庙”了,只是不明白为何两字全部采用了谐音。

离富皇桥不远的北胜浜街上,今天依然存在的“府隍庙”,庙前建桥,倒是符合了金泽“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据介绍:金泽府隍庙在金泽北胜浜南岸,也叫府隍行宫,因金泽当时,隶属松江府管辖。此庙在松江,就称城隍庙。 这府隍庙由于年久失修,在50年代,府隍老爷塑像和刘成师塑像被毁,至今庙屋还在,一部分住进了居民,但已破落不堪,大门前那一对又似喜笑又似威严的石狮,经修复以后,移居在新建的颐浩寺山门前,这对石狮成了金泽府隍庙悠久历史的见证。看到这里的府隍庙,不由得想起周浦附近的航头镇老街上也有一座府城隍庙。

金泽上塘街上一路不见其他商店,这里集中有几家特色商店。

离开塔汇桥继续沿上塘街南行,街面上有挂牌的“金泽王氏民宅”。

由冯老师带着进入老宅,虽然没有看到金泽古镇上诸如博物馆之类,但这里可能集中了古镇最全面的历史资料。六扇隔扇门依然正常使用,两边老式的明瓦窗保存良好。

“金泽王氏民宅”名为永胜堂,虽然已经不再住人,但其中楼上楼下聚集着大量的旧时家常用品,而且保持着原来的布置。

老主人王老先生已经故世,但他留下的金泽古镇旧时风貌草图依然悬挂着,从中可以领略古镇的繁华以及各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

“金泽王氏民宅”不一定对任何人开放,但就他门口,街面上的一块石板恐怕也没引起几个人的注意。据说文革时王家为保护这块石板有意把它翻了一个身,后来局势稳定才又恢复原样。石板上中间是一块金锭一支笔,外加一个玉如意,四个角上各有一只蝙蝠,其寓意是“四方来福 必定如意”。

离开金泽王氏民宅再往南不多远,就能见到新建的普庆桥。

桥头有石碑有介绍:这座虹桥为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严格按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桥的两旁有木拱,桥的坡变平坦,拾级而上,行走平稳,拱梁的两端,分别雕刻狮、虎头像,既增加木桥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国的建桥特色和民族风格。美国电视公司很赞赏这座虹桥,在完成拍摄任务后,就永远“插队落户”在金泽,因与古镇内的其它石桥相近,如普济桥等,都是宋代桥梁。虹桥的桥名,经中美双方协商,取名为“普庆桥”名字相近,也成姐妹桥。

桥名碑

金泽古镇镇中心的塔汇桥

在古镇金泽的三孔石拱桥天皇阁桥上看塔汇桥,塔汇桥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

金泽上塘街上可以看到塔汇桥的石阶,据介绍:金泽塔汇桥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系单孔石梁桥,桥畔原有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不绝,为古镇的闹市中心。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春,地方疏浚市河,民工们在水底深处,发现巨桩无数,木桩年代已久,排列整齐,据名匠验测,这是古塔的塔基,又据金泽老人分析,这木桩是古塔所在地。塔汇桥之桥名,就由此而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庵和塔已毁,只剩一座桥,这桥几经修建,从原来的石孔桥,变成水泥石板桥了。

今天的金泽上塘街整洁安静,据说历史上上塘街是古镇的商贸街,而下塘街是居住生活街,时至今日游览老街,已经完全是一样的冷清了。

有人说金泽没有任何一点商业气息,依水而居的居民保留着完好的水乡生活。对于游客来说可以享受与那些过度开发整天游人川流不息的老街完全不同的氛围,而当地居民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上塘街上一部分老房子经过保持原样的修复,差不多仍然是不落时的豪宅。

金泽塔汇桥的一侧,是金泽最大、最有名的茶馆“状元楼”。

金泽塔汇桥和其相伴的状元楼

远望古镇十字河口东南的状元楼

塔汇桥跨北胜浜,站到桥上向东看,还有一座拱桥落入眼帘,尽管明显是新建的拱桥也去看看吧。

新建古桥名为“富皇桥”,来到新桥再向东看,猜测北胜浜两岸曾经也应该是古镇重要的街区。

这边的老招牌依然还挂着,上面是“金泽供销社农机配件商店”。

塔汇桥与富皇桥不远处挂牌的老宅子,不过内部已是摇摇欲坠破败不堪。

两座桥之间的北胜浜街上,有几座过街楼。

金泽古镇的过街楼

近看富皇桥,它是完全新建的拱桥,因为看历史上这里是没有任何桥梁的,桥名的来源应该是它桥头的“府隍庙”了,只是不明白为何两字全部采用了谐音。

离富皇桥不远的北胜浜街上,今天依然存在的“府隍庙”,庙前建桥,倒是符合了金泽“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据介绍:金泽府隍庙在金泽北胜浜南岸,也叫府隍行宫,因金泽当时,隶属松江府管辖。此庙在松江,就称城隍庙。 这府隍庙由于年久失修,在50年代,府隍老爷塑像和刘成师塑像被毁,至今庙屋还在,一部分住进了居民,但已破落不堪,大门前那一对又似喜笑又似威严的石狮,经修复以后,移居在新建的颐浩寺山门前,这对石狮成了金泽府隍庙悠久历史的见证。看到这里的府隍庙,不由得想起周浦附近的航头镇老街上也有一座府城隍庙。

金泽上塘街上一路不见其他商店,这里集中有几家特色商店。

离开塔汇桥继续沿上塘街南行,街面上有挂牌的“金泽王氏民宅”。

由冯老师带着进入老宅,虽然没有看到金泽古镇上诸如博物馆之类,但这里可能集中了古镇最全面的历史资料。六扇隔扇门依然正常使用,两边老式的明瓦窗保存良好。

“金泽王氏民宅”名为永胜堂,虽然已经不再住人,但其中楼上楼下聚集着大量的旧时家常用品,而且保持着原来的布置。

老主人王老先生已经故世,但他留下的金泽古镇旧时风貌草图依然悬挂着,从中可以领略古镇的繁华以及各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

“金泽王氏民宅”不一定对任何人开放,但就他门口,街面上的一块石板恐怕也没引起几个人的注意。据说文革时王家为保护这块石板有意把它翻了一个身,后来局势稳定才又恢复原样。石板上中间是一块金锭一支笔,外加一个玉如意,四个角上各有一只蝙蝠,其寓意是“四方来福 必定如意”。

离开金泽王氏民宅再往南不多远,就能见到新建的普庆桥。

桥头有石碑有介绍:这座虹桥为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严格按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桥的两旁有木拱,桥的坡变平坦,拾级而上,行走平稳,拱梁的两端,分别雕刻狮、虎头像,既增加木桥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国的建桥特色和民族风格。美国电视公司很赞赏这座虹桥,在完成拍摄任务后,就永远“插队落户”在金泽,因与古镇内的其它石桥相近,如普济桥等,都是宋代桥梁。虹桥的桥名,经中美双方协商,取名为“普庆桥”名字相近,也成姐妹桥。

桥名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