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古桥之高桥·青龙桥·仁寿桥

标签:
奉城镇高桥村高桥老街高桥青龙桥仁寿桥奉贤老石桥骑行见闻 |
分类: 名特古桥 |
骑游奉贤到奉城镇的高桥村看高桥。高桥虽然现在已经沦为了一个村,它原先却曾经是一个古镇,昔日的青村盐场场署就设置在这里呢。如今高桥老街还有一段遗存,而且另外两座残破的老石桥也在老街附近。

奉城镇的高桥修复已经有一段时间,看到过报道。今天来到桥前一看,发现桥体上新旧石材杂陈明显,古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

与古桥重建几乎同时竖立的文保碑显示,古桥为2007年12月28日公布的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居民门牌,在奉贤有一个比较好的门牌编制法,就是门牌号的前面数字就是该村的组号,让人一目了然就知道,高桥位于高桥村的二组。

在高桥前面有一座水泥平桥,对于观察古桥的整体有很大影响,不过桥西侧是一个文化广场,也是出于一种便利行人的无奈之举。

高桥的北侧面。找到当年重建时的一篇报道:东方网2012年9月7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作为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城镇高桥村古高桥,曾因工业园区开发而被拆除保存至今。记者昨日从奉贤区获悉,投资80万元的古高桥重建工程已启动,到9月底前古高桥将重现古色古香风貌。 据施工负责人介绍,古高桥原来建造在高桥村的北街,根据统一的规划,现在的建造地址选在了现在高桥村村民居住区的中心地段,为了尽量保留古色古香的古高桥原貌,施工方将每一块石砖进行了精心的定位,古桥原有的面貌将展现无遗。目前,整个高桥的拱门、台阶都已经完成,这几天正在进行桥面的建造。 原古高桥始建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整个桥身采用石坊建成,桥高5米,长12.7米,宽2.74米,为单孔石拱桥,是奉贤第三大古石桥。古高桥建成后,高桥村将在古高桥西面的空地内建造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场所,便于居民使用.(作者:王楠)

高桥东侧石阶。网上资料:高桥原位于奉贤区高桥村十字街西侧。明永乐六年(1408年)由士绅陈宜募捐建造,前人以高为吉祥口彩,故取名为高桥。明万历年间,里人钱士贵募资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高桥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遂由乡士陈新畲劝领众信重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桥毁于战火。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陈新畲之子陈潘肪等人募捐重建。高桥东西跨运盐河,长17.7米,宽2.47米,高5米,单孔,东侧石阶14级,西侧石阶15级。桥基结实,工艺考究,外形美观。原桥顶两侧有两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现已无存。

古桥西侧石阶。网上资料:相传古时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身何处?他说高桥,那人问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终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经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返京,喜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罔上之祸,高桥也因此名声大振。

古桥东侧的居民区

南侧河道至南奉公路处已经断流

西侧的文化广场

北侧河道,沿河向西北就是古桥老街的所在地。

时间的痕迹在古桥的石材上是再明显不过了,颜色较深的基本上是古桥的原物。刻有桥名的两块桥额石肯定是原物。因为高桥的鼎鼎大名,它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至于当初修复的原因有网上资料,不过现在还是建在了高桥村内。由于桥身已经损坏严重,2005年高桥被拆除,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原,在尽量使用原材的基础上,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修补,复原后的高桥将作为改建后奉城北街的一部分。

桥顶的桥心石

四块抱鼓石也还是原物

桥座大多为新材,这是东侧桥座。

奉城镇的高桥修复已经有一段时间,看到过报道。今天来到桥前一看,发现桥体上新旧石材杂陈明显,古桥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

与古桥重建几乎同时竖立的文保碑显示,古桥为2007年12月28日公布的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居民门牌,在奉贤有一个比较好的门牌编制法,就是门牌号的前面数字就是该村的组号,让人一目了然就知道,高桥位于高桥村的二组。

在高桥前面有一座水泥平桥,对于观察古桥的整体有很大影响,不过桥西侧是一个文化广场,也是出于一种便利行人的无奈之举。

高桥的北侧面。找到当年重建时的一篇报道:东方网2012年9月7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作为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城镇高桥村古高桥,曾因工业园区开发而被拆除保存至今。记者昨日从奉贤区获悉,投资80万元的古高桥重建工程已启动,到9月底前古高桥将重现古色古香风貌。 据施工负责人介绍,古高桥原来建造在高桥村的北街,根据统一的规划,现在的建造地址选在了现在高桥村村民居住区的中心地段,为了尽量保留古色古香的古高桥原貌,施工方将每一块石砖进行了精心的定位,古桥原有的面貌将展现无遗。目前,整个高桥的拱门、台阶都已经完成,这几天正在进行桥面的建造。 原古高桥始建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整个桥身采用石坊建成,桥高5米,长12.7米,宽2.74米,为单孔石拱桥,是奉贤第三大古石桥。古高桥建成后,高桥村将在古高桥西面的空地内建造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场所,便于居民使用.(作者:王楠)

高桥东侧石阶。网上资料:高桥原位于奉贤区高桥村十字街西侧。明永乐六年(1408年)由士绅陈宜募捐建造,前人以高为吉祥口彩,故取名为高桥。明万历年间,里人钱士贵募资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高桥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遂由乡士陈新畲劝领众信重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桥毁于战火。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陈新畲之子陈潘肪等人募捐重建。高桥东西跨运盐河,长17.7米,宽2.47米,高5米,单孔,东侧石阶14级,西侧石阶15级。桥基结实,工艺考究,外形美观。原桥顶两侧有两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现已无存。

古桥西侧石阶。网上资料:相传古时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身何处?他说高桥,那人问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终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经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返京,喜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罔上之祸,高桥也因此名声大振。

古桥东侧的居民区

南侧河道至南奉公路处已经断流

西侧的文化广场

北侧河道,沿河向西北就是古桥老街的所在地。

时间的痕迹在古桥的石材上是再明显不过了,颜色较深的基本上是古桥的原物。刻有桥名的两块桥额石肯定是原物。因为高桥的鼎鼎大名,它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至于当初修复的原因有网上资料,不过现在还是建在了高桥村内。由于桥身已经损坏严重,2005年高桥被拆除,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原,在尽量使用原材的基础上,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修补,复原后的高桥将作为改建后奉城北街的一部分。

桥顶的桥心石

四块抱鼓石也还是原物

桥座大多为新材,这是东侧桥座。
前一篇:骑行见闻(2015.7.3)
后一篇:奉贤古桥之八字桥·读谏桥·矮带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