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镇的两座古残桥

标签:
三灶古镇耕乐桥通济桥南汇浦东 |
分类: 名特古桥 |
三灶镇位于三灶港两岸,连接两岸当然少不了桥。三灶因盐业而兴,形成于明代,到清初已经比较繁荣,古桥当然也不少。除了连接南街的通济桥外,镇志记载:西街有肇庆桥、耕乐桥;西市梢有宏济桥,俗称三灶西石桥,通往腰路、丰乐村;往东建有祝圣桥,通往杨祠庙。
三灶镇的市河三灶港,临河是江南水乡的枕流建筑,有石驳岸也有石柱吊脚楼。
有马鞍水桥
直通式石水桥
当然还有联通两岸的桥
古老的三灶港在三灶镇区有多座桥,但是都经过了改建,还能看出原来是古桥的仅有耕乐桥和通济桥。
先来看耕乐桥,乾隆南汇县新志:耕乐桥,跨北三灶港,周铨建。到了光绪的南汇县志中记载:耕乐桥,在西市梢,周铨建,同治癸酉修。同治癸酉也就是1873年。
今天残留的耕乐桥,在东侧看,似乎还是一座完整的单跨石板古桥,桥座也还完好。
而到了西侧,就不见了桥梁,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梁。
如果仔细看还能发现,桥已经过大改动,桥联上面已经缺少了两个字。为车辆的通行而把原来高高的石阶去除改成了斜坡。
东侧的桥梁上耕乐桥三字依旧,保全了古桥的名份。
老桥的状况比去年越发糟糕
耕乐桥的桥联书上有记载,西侧为:种福必须种德,济人即是济已。东侧为:戴月披星不愁无野渡,犁云锄雨咸庆得享衢。
今天的耕乐桥
耕乐桥
通向南街的通济桥。当发现是一座古桥后向几个当地人询问,都说是“和丰石桥”,其大名是回家查询后才得知的。三灶镇志对通济桥有详细记载:通济桥(习称和丰石桥),位于三灶集镇中市,跨三灶港,由启麟堂祖先太学生周士珍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仲冬。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萼辉堂马氏祖先重建。因于清末民初富商程和丰在该桥附近开过咸肉庄、粮食行等数家商店,从此习惯称之为和丰石桥。解放前,该桥南北两岸商铺林立,成为全镇商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使劳动车能够行走,因此将两面桥堍石阶改成水泥斜坡。1985年秋,该桥被改建成能驶四吨卡车的汽八级水泥桥。
在三灶曾有“先有亭,继有庙(中度庵),后有桥(通济桥)”一说。亭就是“井亭”(在三灶南街一文中介绍过);庙为中度庵,就是位于西街的肇庆桥北,是三灶大户周家的家庙;而桥就是眼前的通济桥了。看三灶港时发现现在的通济桥下桥墩还是块石垒砌而成,于是就仔细地观察。
资料里光有通济桥的名字的记载不见其构造的描述,看桥墩式样应该是三跨。在乾隆南汇县新志中记载:通济桥,跨北三灶港。周士珍建,曾孙焘修。光绪县志中记载相同,只是加了桥的位置“在镇中市”以及“桥北建有孚亭”的描述。看这现存桥墩可以推测出以前的三灶港远比今天要宽阔许多。
桥墩的石块与北岸老房子的石驳岸是一样的石材
当时改建时把桥的宽度扩大了一倍,桥墩利用了古桥桥墩,再按照古桥式样水泥浇筑东侧一半,并且也勾了缝,其奇思妙想有一点以假乱真的感觉。一座古桥还有一点遗迹旧物可以目睹,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哀,恐怕唯有一声长叹了。
看罢三灶老街往回,看见废弃的棉花收购站。
里边是许多旧砖旧石料,远观似乎是古桥石材。
于是翻墙而入一睹究竟
明显是古桥构件,断石的建桥铭文上有“万历”字样,那是明代的古桥了,而且石材巨大,但是没有找到刻有桥名的石块,不知究竟从何而来?也不知为哪一座古桥?
后听人说是有人收购来暂时放在这里的。看到一些古桥被修得惨不忍睹,已是不妥,而脱离了原地,即使能够再次重现古桥,我觉得与新建一座桥也没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