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南街

标签:
三灶古镇南街宣桥南汇浦东 |
分类: 古镇老街 |
去年曾经去转过三灶的老街,后来得知除了东、西、北街外还有南街,而且还是三灶过去主要的老街。心想不会有多少遗存,但还是一直想再去看看,不料因为兴趣所在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由南六公路向西进入三灶的老街,首先就是东街。看得出,上世纪70、80进行了部分改建,老街的商业网点大多移到了这里,如今还有一些商店存在。
三灶在并入宣桥镇以前,主要的商业设施已经开始向南六公路和下盐公路转移,老街的市面是越来越冷落。
北街在更早前是几乎没有记载的,这里南口有老建筑群——周氏宅。虽然已经被拆除过半,但是还有部分存在。据记载该建筑由周冲祖之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原有三进六天井,84间房屋。
过北街还有一些店铺,也就是说南街与北街并不在一条线上。
本以为西街是三灶老街的主街,现在才知道南街与西街是有同等地位的。老街上最近刷了涂料,看上去有一点异样的感觉。西街转折处刷涂料还是保留着的一个大钥匙图,非常吸引眼球。
南街在西街35号处跨桥向南。这里才是三灶老街真正的市中心。在乾隆南汇县新志中三灶镇已经有单列介绍:三灶镇,邑西北十二里。侯选州同周德洽筑廛舍,集商贾,庵与桥皆周氏建。
越桥而过,就是三灶南街了。三灶镇形成较早,到清中期已经非常繁荣,今天的格局在光绪南汇县志的记载中已经形成:三灶镇,邑西十二里,向呼周家庙,以先有庙而后成市也。市中即北三灶港,港北东西街,港南南北街,约共里许。昔郿县令周乘柄、东平州判周焘居此,今其子孙犹繁盛。
南街北有几座楼房,也能说明市中心的繁荣程度。
在三灶镇镇志中也有一段记载:解放前,三灶集镇的街道成“丁”字形,主街为东西长街,紧靠三灶港,有200多米长,中间港南有南北街,俗称南街,全长100余米,由通济桥连接。
三灶南街
关于三灶镇形成的历史:早在明代,有一个叫王聚兴的在现三灶集镇中市处开豆腐店。据说,周氏祖先思义公幼年从松江天马山逃荒到此,王聚兴怜悯他无亲无靠,就收他入店内做帮工,见他忠厚勤俭,将独生女儿匹配入赘,婚后生二子,长子为王姓,次子为周姓,随后两姓分居,王氏建敦仁堂,单传至今,周氏建启麟堂,家丁兴旺,并修家庙,故三灶旧名谓周家庙。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氏在现三灶集镇中市造通济桥(俗称和丰石桥),南北通衢,两岸市房兴起。自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陆续开设药店、铁店、肉庄、茶馆等各类店铺,初具集镇雏形。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相继开设京货店(绸布百货)、粮店、南货店、茶馆、银匠店、理发店等30多家店铺,距今约100年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至解放前的三四十年间,三灶集镇发展成为拥有150多家商铺的小集镇。
南街的门牌是由南向北排列,所以在桥头是近百的号码,也说明现存老街也不长。
南街上基本还都是老房子
与各地老街一样,这里也有一个转折处。
向南,街面房子以平房为多,除了说明渐趋冷落,是不是还能说明这些房子的年代更为古老呢?
在卫星地图上还能看见几个明显的绞圈房子,但是都无法深入观看。
老街行人稀少
还有坚守的小店
街路上的水井
老街上一对石构件
不知原来是何用处,上有花草浮雕图案。
老街转折处正对着街口的人家树着条石,上有“八风山海关”阳刻字。书上得知这是一种风俗,用来保佑自己,辟除外界带来的凶险。一般在房子的转角处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还有就是这一类,但是书上都是“八风山海镇”,这个似是“关”字。
当然今天的走访南街还见到一个石构件,虽然已经在通济桥北,也许不属于南街了,但还是值得一记。看到石构件以为原来有牌坊什么的,问老人,答这里原来有亭子。回家一查,还真是大有来头的。三灶镇志记载:孚亭(俗称“井亭”),位于三灶集镇中市通济桥北堍。据传,此亭为三灶地区最早的古建筑,曾有“先有亭,继有庙(中度庵),后有桥(通济桥)”一说。亦有人揣测,因亭设井供人解渴,说明其时该地尚无港汊,而三灶港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设盐灶时开浚。如系属实,则孚亭距今应有500余年。另悉井壁系砖砌,而清代均用瓦砌,更可证实该井系明代产物。亭呈正方形,四石柱支盖尖瓦顶,四角微翘,面北置孚亭额,亭中央设井,六角形井石栏,南端有石栏凳供行人歇足。民国中期,亭尚完整,随后因年久失修而塌毁,现仅存枯井沉睡于街面之下。如果这根石柱确是井亭柱原物,那真是老古董了。
南街除了南北向的街路,还有许多弄堂,可以说在三灶港南的所有老房子都是归在南街的门牌下。
残留的老房子
南街的老房子
原来的绞圈房子
从围墙可见原来的老房子还是有一点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