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行与向观桥徐氏宗祠

标签:
骑行见闻叶家行叶宗行古地名徐氏宗祠 |
分类: 浦东各地 |
看到召稼楼古镇里有叶宗行的纪念馆,与城隍故里一样引起我的兴趣。查资料看网上得知叶宗行故里为今天的浦江镇正义村。明知道没有什么古迹遗留,还是前去探访一番。
正义村的主要道路两旁都有这样的指示牌,使得我这个外乡人找路方便许多。其实,我总是觉得浦江镇的范围大,而正义村的地方也不小。见到这里有“叶家堂”字样,应该八九不离十了(有介绍说在叶港)。
这条河道的名字就是“叶家后面”,对照起来,它的前面也就是叶家宅了。向几位老人询问叶宗行都没有知道的,只是这个宅子里确实是有姓叶的人家。
依照南汇县志的记载:叶家行,在县西南约五十里,叶宗行故里,子孙聚族居此。市心南北即运盐河,南岸属奉贤。既然号称“上海大禹”叶宗行没有留下故居的踪迹,那么相当大的地方都是叶家行,召稼楼的纪念馆更是没有问题了。
叶家行在光绪县志里后面就添加了一句“今无市”,也就是说老早就是一片乡村景象了。
如今的农村景象处处都一样,这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景象。
叶家堂东西北三面环水,前面一座简易小桥。
西侧景象
后面有菜园和竹园
虽然我还不能确认明代的叶宗行就出生在这里,但是我想象的出高人、名人地方就应该是这样的原始、自然、朴实、优美。
叶宗行,名宗人,明上海叶家行(今鲁汇乡正义村境)人。吴淞江,为太湖尾闾,宋前阔至10余里。元明间,太湖水由三泖分注黄浦,黄浦水势渐大,吴淞江日渐狭小。明永乐初,吴淞江、黄浦下游壅塞。苏州、松江府一带大水成灾。1403年(永乐元年),宗行以诸生身份上书在江南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建议于吴淞江上游开夏驾浦入刘家港以分水势,放弃下游故道;再开浚县东北的范家浜,接通黄浦,汇并吴淞江.以增强水势,冲泻入海。建议为夏元吉采纳。越数年,吴淞江上游水源分泄江海,下游(吴淞)江(黄)浦合流,浩荡之黄浦江迳达东海,水患大解。黄浦江开浚,又为数百年后上海成为东方大港创造条件。宗行治水有功,被提拔为钱塘县知县。在任均衡百姓徭役,屡次摘奸发伏,廉洁正直,被人称颂为“钱塘一叶清”。东宫朱高炽(后为明仁宗)悉其政绩后,谕知其上司善待宗行。有外号冷面寒铁公的桌使周新,官风严峻,乘宗行离衙外出时,查看宗行的竹箱,仅见一包笠泽(太湖)银鱼干,深为感动,期许很高。后宗行督送工匠北上营造北京宫城,病逝途中。周新著文祭奠,痛悼称:“惟钱塘之江水,与君万古而俱清。”
叶家行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老地名,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了今天的正义村,今天到此一游。
同样还是正义村七组,我认为的叶家宅后面,有一处闵行区的保护建筑——向观桥徐氏宗祠。
这座大门原来是敞开的,我见到上面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所以关起来拍照。显然这里曾经做过学校。
进入大门只有一只狗对我狂吠,如今是一家没有进行生产的小工厂。
那块保护牌在祠堂的正门
我询问过一个老人,连她也搞不明白这个祠堂的来历。祠堂有二进。
东侧有横屋,组成一个三合院。
前埭的后面四角飞翘的好像是一个戏台
这样的结构与六灶的古戏台一模一样,只是那里是城隍庙,这里是徐氏宗祠,可见这祠堂的主人还是蛮有来头的。
檐下的梁枋上有木刻斗拱和人物、花草图案
进入到“戏台”里边看看是拱形的木顶
这样刻出来的“斗拱”不知道能说明什么?
木构件上还有小花纹
原来学校的围墙没有围住祠堂的全部,这是围墙外的东边两间。
廊檐下一排青石或许能说明祠堂的历史悠久
我找不到祠堂的资料,既然作为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一定有其道理,古老的东西越来越少,能保留一些总是一件好事。
徐氏宗祠东边,今天的农村住宅。探访叶家行,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