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乱情迷”:症候和药方
(2010-06-26 16:52:12)
标签:
当代新闻学术“私话”杂谈 |
分类: 杂说 |
记得大概是在去年上海的那个会上,听着听着,突然脑海里就蹦出了这个词。
会是当代新闻史的研讨会,听到一些争论,一些新鲜和不算新鲜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和不满足,然后只能叹息又心有不甘地说一句:意乱情迷。
回去后在研究生班的课上,花了半堂课的时间,谈了我自己的一点感受,算是一点学术“私话”。我记得当时是这么解释的:情迷者,被深深吸引;意乱者,尚不知所至。这就是我对“当代”,尤其是对“当代新闻”的感受。
这事过去半年了,最近的几次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又让我不可遏止地“意乱情迷”。
同意润泽姐在饭局上说的话,我们对很多东西都缺乏基本的判断,基本的史实。没有这些,判断无从下起。
理解杨师,萧师在讨论会上说的话,都是做史的大家,意见中肯沉切,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史料整理的东西。
力丹师,尹所信手拈来的当代新闻生产中一些细节,更让我感慨。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原来和我们的想象是那么的不一样。
所以水到渠成的,课题操作方式要重新调整。有说话的野心,更应该有沉潜的耐心。
然而我的“意乱情迷”症候并未稍减。
不论是升斗小民的“固执”还是方家泰斗的“阐述”,都如福柯所说,没有哪一种话语是power free。也因此,没有哪一只耳朵,能被一张嘴真正地说服。带着立场,带着视角,带着丰富的个体经验,我们走进当代知识话语的生产空间。在喧哗热闹的背后,浅薄如我者总不免觉得一丝惶惑和不知所至。到底,路在哪里?
曾经纠结于这个问题,想想,放放,再想想。现在有一些大概的感悟,算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一个“药方”。
1.不回避。正如几位老师在会上说的,我们不能等到再过五十年,不能等到档案都解密,不能等到老人都故去,再去碰当代的问题。我想即使并非出自学术的野心,仅仅凭着自己的私意,也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正在走的路,开车不看路,心里没谱,寸步难行。
2.要真诚。去年上课的时候,一个小盆友上了新闻学概论,课下来问我,做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就是,真诚。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但想想也不算没理。做业务如此,搞理论也是如此。为着一个真正被打动的问题,而不是奖金职称和课题,当然能两者兼顾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但在不能兼顾的时候,恰也就能看出研究心态的真诚与否。为着理解这个问题,广泛涉猎,兼听百家,接受、理解、消化、创造、改变,形成自己的观点。金岳霖老先生说过,什么观点最能持久,恐怕还是经过了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最持久。其他的东西,有标签很吓人的,排场很惊人的,但回头一看,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做了泡沫。坚持,也是对自己的真诚。
3.有弹性。大家现在都在讲共识,这恰恰说明我们没有共识。暂无共识,观点多元,意见百出,不是坏事。至少这些东西都能摆在桌面上来说,已经是时代的进步。但我觉得还应该在追求共识的同时追求弹性。不能以“说服”对手为目的,而应该以获得对问题更好的理解为目的;不能以“证明”自己正确为标准,而应以汲取更多有启发的思考为价值。只有有弹性,观点的碰撞才有意义,才能擦出新思想的火花,而不是火星,火拼,火冒三丈。
这些当然不能治愈“意乱情迷”症,我也不想治愈。要是一点牵挂也没有,不是真把自己变成知识劳工了吗,这工作,这活计,不是一点意趣也没有了嘛。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感受,不觉有趣,那便有苦。有苦有趣,人生常态。所以,继续吧,意乱着,情迷着,痛并快乐着。。
会是当代新闻史的研讨会,听到一些争论,一些新鲜和不算新鲜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和不满足,然后只能叹息又心有不甘地说一句:意乱情迷。
回去后在研究生班的课上,花了半堂课的时间,谈了我自己的一点感受,算是一点学术“私话”。我记得当时是这么解释的:情迷者,被深深吸引;意乱者,尚不知所至。这就是我对“当代”,尤其是对“当代新闻”的感受。
这事过去半年了,最近的几次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又让我不可遏止地“意乱情迷”。
同意润泽姐在饭局上说的话,我们对很多东西都缺乏基本的判断,基本的史实。没有这些,判断无从下起。
理解杨师,萧师在讨论会上说的话,都是做史的大家,意见中肯沉切,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史料整理的东西。
力丹师,尹所信手拈来的当代新闻生产中一些细节,更让我感慨。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原来和我们的想象是那么的不一样。
所以水到渠成的,课题操作方式要重新调整。有说话的野心,更应该有沉潜的耐心。
然而我的“意乱情迷”症候并未稍减。
不论是升斗小民的“固执”还是方家泰斗的“阐述”,都如福柯所说,没有哪一种话语是power free。也因此,没有哪一只耳朵,能被一张嘴真正地说服。带着立场,带着视角,带着丰富的个体经验,我们走进当代知识话语的生产空间。在喧哗热闹的背后,浅薄如我者总不免觉得一丝惶惑和不知所至。到底,路在哪里?
曾经纠结于这个问题,想想,放放,再想想。现在有一些大概的感悟,算是自己给自己开的一个“药方”。
1.不回避。正如几位老师在会上说的,我们不能等到再过五十年,不能等到档案都解密,不能等到老人都故去,再去碰当代的问题。我想即使并非出自学术的野心,仅仅凭着自己的私意,也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正在走的路,开车不看路,心里没谱,寸步难行。
2.要真诚。去年上课的时候,一个小盆友上了新闻学概论,课下来问我,做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就是,真诚。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但想想也不算没理。做业务如此,搞理论也是如此。为着一个真正被打动的问题,而不是奖金职称和课题,当然能两者兼顾自然是好得不能再好,但在不能兼顾的时候,恰也就能看出研究心态的真诚与否。为着理解这个问题,广泛涉猎,兼听百家,接受、理解、消化、创造、改变,形成自己的观点。金岳霖老先生说过,什么观点最能持久,恐怕还是经过了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最持久。其他的东西,有标签很吓人的,排场很惊人的,但回头一看,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做了泡沫。坚持,也是对自己的真诚。
3.有弹性。大家现在都在讲共识,这恰恰说明我们没有共识。暂无共识,观点多元,意见百出,不是坏事。至少这些东西都能摆在桌面上来说,已经是时代的进步。但我觉得还应该在追求共识的同时追求弹性。不能以“说服”对手为目的,而应该以获得对问题更好的理解为目的;不能以“证明”自己正确为标准,而应以汲取更多有启发的思考为价值。只有有弹性,观点的碰撞才有意义,才能擦出新思想的火花,而不是火星,火拼,火冒三丈。
这些当然不能治愈“意乱情迷”症,我也不想治愈。要是一点牵挂也没有,不是真把自己变成知识劳工了吗,这工作,这活计,不是一点意趣也没有了嘛。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感受,不觉有趣,那便有苦。有苦有趣,人生常态。所以,继续吧,意乱着,情迷着,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