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夹河图

标签:
清明夹河老家 |
分类: 足迹 |
清明小长假,回老家夹河祭祖。多年未归,按说应该近乡情怯。可父辈们就已经从这个江淮之间,水网纵横的小村落中走出,到如今的我,更是少了一点扑向故土的热望,多了几分打量的眼光。
在我看来,夹河的春天,美丽也冷清。
菜花金黄,麦苗幼青,房舍俨然,河塘清洌。一两株长着小白花的树,据说叫什么“唐溜”,可以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显然不具园林观赏的价值,却也开得自在起劲。民风淳朴,乡音浓郁。在亲戚家吃的饭,摆了一大桌。我因牙疼上火,只能吃不需咀嚼的鱼肉,临走二伯非要从自家鱼塘捞出鱼来,让我们带走。其中一尾长约大半个麻袋,在这无污染的水塘中自然长成,回去一吃,果然鲜美无比。
田园之乐,也不过如此。
然而,然而,然而。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是如我这般,仅仅走马观花地享受一下乡村的田园之乐,哪怕这个乡村就是祖籍,是老家,是埋着列祖列宗的地方。一个老邻居家的小弟为了参加姐姐的婚礼特地从北京赶回,三天一过,匆匆返程。还有不少亲戚也从外地回来过清明,如果没有这些人,夹河的清明会更冷清。夹河的现代子孙大多外出经商了,很多人都在北京。而留下的几乎清一色是老人和孩子。一些老人是故土难离,一些老人是子女做得尚不如意,还没有办法接他们走。孩子也是,有的是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是在父母无暇照看的时候,不时地被“放回老家”。家园,家园,似乎围篱一退再退,不知再过二十年,“老家”这一符号下会安放些什么内容?
这一期的《读书》有一篇文章,恰好讲到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老家夹河应也可算作这一变迁的时代巨幕下小小的农村图景。这一图景,既不令人扼腕伤感,也不叫人欣喜若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曾经是农民或父辈是农民的人,必然会失去他们的家园,换得一个更大的舞台。我只愿凝视着这一变化,期望农村今日的冷清不至因资源被过分抽取而变成明日的凋敝,期望从这里走向城市的我的乡人挺挺拔拔理直气壮地在另一片天空下落地生根,开花散叶。
http://s4/bmiddle/65ff65b7g837a14a992c3&690
http://s6/bmiddle/65ff65b7g837a1811fbb5&690
http://s16/bmiddle/65ff65b7g837a1b6c839f&690
http://s9/bmiddle/65ff65b7g738c360cd07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