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的钟声(11)

标签:
文化历史情感 |
北楼的钟声(11)
(小说)
文/ David T. K.Wang
十七
王枫凯和张秀夫长老面对面坐着,洗耳恭听长老的讲话。
长老问:“弘道院的学课很紧,学的怎么样?”
王枫凯答:“能跟上,真学了不少东西。”
长老说:“你们这两班赶上好时候了,教师都是资历深厚,学识渊博,能真正传授学问。在弘道院能听到赫牧师、道牧师、张学恭牧师布道,有福了。弘道院是造就神职人员的基地,早期的学生大都担任传教任务,遍布全国,甚至香港、南洋。”
王枫凯听着,张老说话的口音很像张学恭牧师那样慢慢的软软的,便向长老提问此事。
张长老笑笑说:“就是。我和学恭牧师都是潍县人,我在潍县教会时,跟着学恭牧师来到这里的。那时这里还没有弘道院,我是看着弘道院建起来的。”
张长老喝了几杯酒,话就多了起来。
王枫凯听得入神,就越想听,他是喜欢打破砂锅纹到底的人,吸收知识来者不拒。他想听听弘道院过去的故事,于是,想到了教学楼钟楼上的那八个字。
张长老说:“那八个字,就是弘道院的历史。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得从狄考文说起。狄考文是美国人,和他的夫人由美国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差谴,到中国来传教的。狄考文夫妇坐着机帆船从纽约到上海转往烟台,再转到登州。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他到登州,传福音与教育并重,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最后创办了‘文会馆’英文名Tengchow College,是以文会友的意思。经美北长老会批准,是为中国第一所大学。”
王枫凯连听带记,他觉得长老讲的太重要了。
张长老继续说:“之后,美北长老会又差遣狄考文的三弟狄乐播到中国来。狄乐播夫妇到了蓬莱,因为狄考文已在那里做了很多,所以狄乐播决定另僻传教地,于是到了潍县。他在潍县设教堂,开医院,创办格致学院、文华馆和乐道院。胶济铁路通车后,美北长老会将登州文会馆,青州广德书院合并至潍县成立广文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广文大学后来迁至济南,就是齐鲁大学。所以说这些,是与张学恭牧师和我有关,也就是与后来滕县的华北弘道院有关。”
张长老同王枫凯喝了一杯茶,歇了一会,继续说:“当时,张学恭牧师从美国进修回来后,在广文执教,我在广文工作。狄乐播牧师计划在山东各地开展传教范围。有一个人叫王宝伦,基督徒,他向狄乐播引荐他的家乡仓沟,于是狄乐播派罗密阁牧师随王宝伦去仓沟。在仓沟设教堂办学校。仓沟是全省第一个教堂。但是,罗密阁并不满足仓沟,仓沟只是乡下,他说要另找地方。”
十八
王枫凯问:“罗密阁找了什么地方?”
张长老说:“他去了滕县城里,在西关买了一处房子,设立了第一个教堂。那地方小,他又在北关外买了一大片地,盖了几间平房,那是民国二年,狄乐播为了纪念他大哥狄考文,创办了‘新民学校’英文叫‘圣经学校’,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第二年又盖了教学大楼,就是现在的大楼前身。怎么说前身呢?因为电线短路起火,把大楼烧了,烧的楼顶地板全塌下去了,只剩下四周石头墙。过了八年,何赓诗牧师着手重建教学楼。原来的大楼楼顶是两面坡,重建后改为一面坡。当时何牧师想在钟楼上刻上纪念文字,写了英文,但钟楼是竖立的,英文不好刻,在下面也看不清楚。就请教黄以元老先生,黄老先生出了八个中国字,‘民国三年,狄氏遗橐’,字也是他写的。重建教学大楼,我承包了全部木工活。楼顶大梁,门窗,地板,楼梯,全包下来了。我在潍县学过木工活。”
王枫凯说:“长老也是有功呀。弘道院的厉史,将来要把它写成书才好。”
张长老说:“这要看你们这些年青人了。”
王枫凯听了张长老的一席话,觉得这弘道院真是了不起,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向张长老拜别回到弘道院宿舍,依然心潮起伏。
王式学说:“中午没看见你吃饭,上哪去了?”
王枫凯说:“在外面饭馆吃了。”
王式学说:“好呀,一个人去打牙祭,也不带上兄弟们!”
只有吴运泰暗笑,他知道王枫凯上哪去了。
王式学说:“今晚咏诗班练歌,你去么?”
王枫凯说:“去!”说完,他又想起一件事,说:“刚才看见王诗徐从于老师家里出来,于丰忱送他,还在门口说了好一阵子话。”
王式学说:“那有什么稀奇?王诗徐是她姐夫呀!”
王枫凯心想,王式学什么都知道,得小心他,秘密绝不能让他骗取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