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纪录片也是一门“生意”

(2011-01-04 10:24:59)
标签:

杂谈

在国际纪录片领域,人们从来是强调“合作”和“团队”的精神,现在已经有大量专门游走于各纪录片电影节以及纪录片基金会之间的经纪人团队。纪录片说到底也是一门“生意”,和任何市场一样,它也需要宽松的内部环境和专业人才。纪录片《海豚湾》讲述的是日本小渔村和歌山太地町常年上演的惨无人道的杀豚事件。本片获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2010年12月,广东国际纪录片大会和北京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相继开幕,国际的纪实影像在中国不再是寂寞的风景一道。随着央视决定每年投入5000万元,从2011年第一天起正式开播纪实频道,纪录片仿佛将在中国“迎来春天”。然而,在日益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不赚钱”的中国纪录片与国际的真实差距又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举数据为例,早在2005年,法国制作的纪录片达到了2000小时,其中1250小时主要由法国的国家公共台播出,在法国三台,平均每天就有1个多小时播放纪录片。而中国的年均纪录片产量仅为约1000小时,而且播出时间极为尴尬。央视的纪录片制片人陈晓卿曾经撰文调侃,自己当年跋山涉水和同事们好不容易拍出来的一部有关中国北方森林的环保纪录片,一般只能在午夜一点多播出,“主要给崔永元这类失眠患者服务的”。

另外的差距还体现在政府的支持上,据记者了解,美国电影制作人拍摄纪录片是可以获得政府50%的资金支持的,在加拿大,一些纪录片项目还未开始前,就拿到20%左右的退税,有的甚至超过45%。政府合作制作的优惠,也是纪录片资金的一个来源。这成为中外纪录片的另一个差距。

但播出时间和政策上的差距还不是最为关键的,更重要的差距是整套纪录片的游戏规则和专业人才的缺失。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大部分还属于“单干户”,缺少职业团队的运作。曾凭借纪录片《1428》在威尼斯影展获奖的中国导演杜海滨,曾抱怨说“片子拍出来,不知道观众在哪儿”,纪录片制作者既当导演又当经纪人的“身兼数职”现象很普遍。

而在国际纪录片领域,人们从来是强调“合作”和“团队”的精神,而不可能依靠制作人独来独往。一个专业的销售团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优秀的导演。澳大利亚的著名纪录片导演阿曼达·金谈到澳大利亚纪录片行业模式时说,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电影版权法规十分繁琐,但电影制作人在拍片前必须研究透彻这些法规,但这势必消耗精力、影响拍摄。因此,纪录片经纪人和基金会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其实,国际上现在已经有大量专门游走于各纪录片电影节以及纪录片基金会之间的经纪人团队,为纪录片制作者们牵线搭桥。这种预案销售的国际纪录片市场模式,实际上是卖点子。因此,随着国际纪录片论坛、基金会的兴盛,国际纪录片有了“卖出去”的更多途径。过去,大部分纪录片不赚钱的原因在于制作人大多在制作期间就将电影卖给当地的电视台,这需要支付高额的播出执照费。而现在,像阿姆斯特丹电影节这样的平台能够将全球所有优秀的独立电影人都集中到一起,提供了新的发行和资金渠道。

 
阿姆斯特丹电影节(IDFA)创办于1988年,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他们的项目负责人阿德里克·凡·纽文森向《周末画报》记者表示,他们搭建的平台,一方面是为了让纪录片制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另一方面,她坦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谋求资金来源。此外,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Hot Docs)、德国莱比锡纪录片电影节、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赫尔辛基纪录片电影节等著名电影节,都为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和纪录片导演们推广自己的作品和创意搭建了一流的平台。

但在中国,目前纪录片显然还称不上一门“生意”,而是由文化部门主推的一个项目。众所周知的是,美国1996~2002年每年仅有15部纪录片上映,2003年时增长到50部,占了电影总放映量的10%。投资600万美元的纪录片《华氏9·11》,票房高达2.3亿美元。事实已经很明显,纪录片说到底也是一门“生意”,和任何市场一样,它也需要宽松的内部环境和专业人才。
 
阿德里克·凡·纽文森,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行业办公室负责人,简·维瑞曼(Jan Vrijman)基金评委

Q=Modern Weekly
A=阿德里克·凡·纽文森


Q: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简·维瑞曼基金会吗?
A:它的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制作人提供一个发声的机会,为其提供资金上的资助,但是我们并不去考虑所拍摄的题材。有些国家纪录片资源稀缺,而在另一些国家某些题材是禁忌,不过在亚洲,我们依然得到了来自中国、印尼、泰国等国制作人的申请。

Q:每个国家有文化差异,甚至一国之内也有这种差异。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呢?
A:我们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任何一部电影都应该符合一个条件:它既能在本国上映,又能在其他国家上映并得到很好的理解。我们会邀请一些电影来参展,以便让这些纪录片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能够看到。我们会尽力让这些电影传播开来,但是不保证畅通无阻。

Q:不过,在某些国家,这种沟通会受到干扰,比如来自政治上的压力。
A:是的,这也是我们希望把好纪录片引进到国际舞台的原因,我们还是希望确保这些人也有自己发声的机会,只要讲述的故事是有价值的。我认为,某些国家的纪录片即使不能在本国上映,但它还是需要在别的地方上映,因为纪录片是关于交流的。比如,西方就很希望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Q: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性?比如《海豚湾》的争议既来自日本官方,也有部分来自民间。
A:我认为争议性是电影制作人自己的事情,因为纪录片毕竟是一种个人的视角。纪录片在批评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接受批评。虽然不一定是事关丑闻,但肯定会有人不高兴。但我觉得总会有两方面的声音并存,应该让人们自己去做判断。《海豚湾》的拍摄者是希望停止捕杀海豚,并得到了大量观众的支持,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的利益当然受到了损害。

Q:纪录片最终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
A: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放进制作者个人的观点,有创见的纪录片为我们展现整个社会,它给了你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纪录片可以让人们了解世界上他人的生活。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周末画报』 撰文 孙骁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