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资』年度人物的侧脸

(2011-01-04 14:14:35)
标签:

杂谈

文/ 黄恒

 

马克·扎克伯格,《时代》周刊评选的2010年年度人物,估计世界上大多数人光看名字绝不会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即使报出“美国最年轻亿万富翁”的封号,甚至于产品商标“脸谱”(Facebook),恐怕也没多少人能将它们正确地对上那张长满褐色胡子的模糊的脸。

  《时代》总是喜欢在年度人物评选中表现对IT技术的关注,自1980年以来,30年间共有6位与此相关的人士中奖,包括英特尔(1997)、亚马逊(1999)、微软(2005)和脸谱(2010)的老板,外加电脑本身(1983)和身处网络、陷入网络的“你”(2006)。但是,除了比尔·盖茨比较为人所知外,其余自然人有着和扎克伯格一样的尴尬,主要是因为他们代言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一台庞大的机器。

  事实上,在2010年,大众媒体并没有多少关于扎克伯格的新闻,最轰动的要算前些出生于美国喧嚣的1930年代,一直游荡在文学界边缘,当过报社记者和杂志社讽刺小说作家,在他真的写出一部小说之前,他已经是一位拥有大量读者的名人了。他是个有才能的表演者,一个自己作品的解释人,穿着标志性的白西服,看上去有点像花花公子,这套西服跟他的嘲讽智慧同样闪烁着光芒。他常常受到攻击,却从不显露自己的创伤,而对别人的轻慢和妒忌,倒是很敏感,并且,他并不总是相信自己会流芳百世。

  这个人就是汤姆·沃尔夫,在1960年代提出了“新新闻”的美国作家。简单说,就是用小说技法来描摹事实的报道方式。汤姆·沃尔夫在为“新新闻”选集所写的序里,列出四项“新新闻”借用小说的技法:(一)事件始末通过情节而非概要说明来呈现;(二)以对话代替叙述;(三)通过事件中人物的视角,而日子他决定响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捐出一半财产,还有就是以其创业经历为底本的影片《社交网络》大红,很可能拿下2011年的奥斯卡小金人。当然,“脸谱”的确在发展:2010年,这家公司的用户数增加到了5亿,更多政府机构和要人开设了“脸谱”,从青瓦台到英国女王,北约借此改变形象,小布什还在上边卖自传;更多人创造了“脸谱”的新用法,英国军情六处用它招募特工,哥伦比亚毒贩用它出货,菲律宾警察用它找连环杀手……

  即便如此,《时代》的评语依然让人有名不副实之感,看上去有点像华尔街投行包装某家公司上市时的推介词,为了赚取高额佣金,那些人并不在乎是否昧着良心。评语是这么说的:“脸谱”网站打破传统沟通方式,把全球5亿多人联系到一起,这是从未有过的创新之举,这一信息交换体系如今对公众而言必不可非旁观者视角来陈述事件;(四)和写实小说一样结合诸如人物外貌、服饰、私人财物、肢体语言等细节描写,点明人物的社会阶层、个性、地位和社会环境。除了沃尔夫,那一派还有更精于表现的诺曼·梅勒、盖·特立斯,甚至杜鲁门·卡波特。他们共同被称为“那帮不好
好说话的人”。

  在小说《完整的人》里,汤姆·沃尔夫提出了一些问题:“一部流行作品会是一部优秀作品吗?一篇讽刺之作会感动人吗?大部分小说家很少关注国家,较多关注自己吗?新闻记者按照惯例报道现实的情形,他们能够写出明天还会有人阅读的小说吗?”他觉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都是肯定的。

  诺曼·梅勒在1965年提出一个观点,即美国一直没有产生像托尔斯泰或者司汤达那样的伟大作家,因为在经历了“英雄的失败”少,正改变公众日常生活方式……此中最具华尔街风范的就是5亿这个庞大数字,对广告商而言,这是一张看上去完美的大饼,但很显然的,对任何一个使用者而言,既不会也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联系人。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这么多好友和联系人干什么?在后工业时代,人们最大的异化并不在于知道的名字不够多,恰恰在于,翻遍了厚厚的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
想要拨打的号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商学院最近一项针对“脸谱”用户的调查显示,无聊是他们泡在“脸谱”上的主要动因,而那些无聊到不停地更新自己吃喝拉撒睡各种动态的家伙,最容易被其他无聊者从好友列表中删除。

  同样,就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脸谱”的革新意义也只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水平上,因为话语权还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改变得最多只是媒介的名称,小布什上“脸谱”绝对不是之后,美国作家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和平环境”,满足于玩弄文字比喻,并把解释美国社会的任务留给了新闻记者。相形之下,汤姆·沃尔夫的努力弥足珍贵,虽然诺曼·梅勒并不瞧得上他的技术。

  “新新闻”诞生于一个热闹的时代:震撼一个接一个地冲击1960年代的美国,一个危机还没有消逝,另一个危机已成为报上头条。民权运动不断加强;有节制但绝不妥协的黑人穆斯林运动以及他们的领袖马尔科姆被杀;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社会富裕与日益严重的普遍贫困化确实共存……

  所有发展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步调神速,以5年为一代的历史分期法已经显得太粗疏了。这样产生了一个后果—人们强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们一边寻求解答,一边对于讲事实,有资料的,可靠的,带想和其他人平等地讨论一下他为什么要弄死萨达姆。他很诚实,说自己之所以使用“脸谱”,就是因为听说这里人多,可以增加自传的销量。所以,就信息交换方式的变革而言,维基揭秘的创始人阿桑奇做的比扎克伯格更多,因为不管真假,他至少让很多人觉得自己看到了孔雀开屏背后的屁股。事实上,在《时代》年度人物的读者投票箱中,阿桑奇稳居第一,得票数是扎克伯格的二十多倍,但编辑们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让大多数人保留了意见,自己选择了仅仅排名第10的后者—这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清楚地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控制信息流动的架构一点都没有改变。

  美国著名的《赫芬顿邮报》网站上有句评论写得很入理:“《时代》评选了扎克伯格,不必讲一堆大而不当的理由,就说他发明了世界迄今为止最能打发时间的东西不就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