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莱坞童星2.0时代

(2010-12-28 12:23:13)
标签:

杂谈

贾斯汀·比伯、贾登·史密斯、克洛伊·莫瑞兹……他们以低于18岁,甚至低于10岁的年龄,用一颗成熟的心混迹于娱乐圈,这一切到底是可爱还是可怕?越来越多的人想当星爸星妈,父母在这些神话中仿佛都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可能性,也跻身于这股全民的造童星运动中。

  问世已10年的《哈利·波特》即将收尾,麦莉·塞洛斯也在性感改造中迎来了18岁的成人礼,但由他们带起的童星潮却以一个更迅猛的速度侵袭整个好莱坞。从电影到音乐,从好莱坞产品供应方到学校和家长,全社会都在推动这波童星的潮流。

  小屁孩呼风唤雨
  要说如今的好莱坞哪种类型的电影最吃香,绝对非“儿童电影”莫属。必须要提出的是,如今的儿童电影并不是狭义的儿童片,那种秀兰·邓波式的装可爱早已被时间冲刷到潮流的最底层,它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电影,诚然像《玩具总动员》、《马达加斯加》等系列动画电影,在票房上,依旧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效用。

  我们所要讨论到的“儿童电影”潮流,是真人演绎并且有着题材上的广度,同时也有着捧出童星的能耐和吸金的能力。纵览2010年的好莱坞电影,有着以下几部儿童电影符合上述条件。由威尔·史密斯之子贾登·史密斯主演的《功夫梦》、由诺亚·林格主演的《最后的风之子》、扎克瑞·戈登主演的《小屁孩日记》等。这几部电影的主演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属于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辈的皮特、朱莉、吉伦哈尔,或者海瑟薇,而是那些小屁孩们。但他们的票房成绩并不是那些长辈们所能企及的。《功夫梦》、《最后的风之子》的全球票房破了3亿美元。看似小打小闹,投资不过1500万美元的《小屁孩日记》也有7500万美元的收入,成本票房比达1∶5。

  http://m.metroer.com/post/779/attachment.php?fid=795但这不过是“儿童电影2.0时代”的内涵之一。现在你甚至还能在一些之前鲜以儿童为主打的题材中看到了儿童的影子。《生人勿近》就是这些例子中的佼佼者,这部电影以吸血鬼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备受欺负的小正太头马丁·斯科塞斯也在致力打造“孙子”电影《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创造》。这部电影运用3D技术拍摄,被美媒称为新一代的《哈利·波特》,片中的两个主演是《海扁王》的克洛伊·莫瑞兹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阿沙·巴特菲尔德,两人不过刚满13岁。

  电影之外,欧美乐坛似乎也被这群小屁孩们玩得翻转了天。去年的泰勒·斯威夫特,21岁已经属于高龄,今年的贾斯汀·比伯才真正诠释出了“成名要趁早”的至理名言。在11月的全美音乐大奖中,他以四提名四中的成绩扬威整个颁奖礼,并击败了包括痞子阿姆、凯蒂·佩里、Lady Gaga等在内的乐坛中流砥柱,拿下了全场的最终大奖—年度艺人,也成为了全美音乐奖史上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就在半年前,他的第二张专辑《My World 2.0》以28.3万张的销量登上北美公告牌专辑榜第一名,成为了继斯蒂夫·旺德之后,37年以来公告牌最年幼的冠军。只有16岁的他甚至准备要出自传了。对此种现象,美联社大书特书,发表名为《孩子统治全美音乐奖》的评论文章。至于比伯高唱的也不是什么歌唱祖国、热爱人生之类的励志歌曲,他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分享自己的初恋,以及对女孩或者女人的看法。

  在这波热潮中,也产生了大批量的童星,因为数量众多,童星们也有着自己的排名,被分为三六九等。像早先的《哈利·波特》“双杰”、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艾玛·沃森,奥斯卡获得者、《阳光小美女》的阿比盖尔·布兰斯林,还有乐坛金童的贾斯汀·比伯,他们绝对是其中的A-List,和巨星一样,除了在纷至沓来的广告、戏剧、唱片等合约中有着主导权外,还备受狗仔的“追捧”。而除去巨星和默默无闻的两头,更多的还有冉冉升起的,像上文提到的西尔莎、克洛伊还有阿莎,在经历了几部电影的历练后,都在等待“神作”降临,能够从B跃升为A。当然,好莱坞的制片商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心中所好。克洛伊就是他们相当看好的。克洛伊在出演了《海扁王》之后,虏获了不少粉丝的心。在一次柏林的宣传过程中,克洛伊因为身穿J Brand的衣服而广为流传,最终J Brand甚至把这街拍放到官网,以促进自己的生意。

  http://m.metroer.com/post/779/attachment.php?fid=796全民造童星运动  
  “如今的电影产业越来越像是孩子的产业了,”著名娱乐观察家爱德华·杰·艾普斯顿下结论道,“因为孩子成了好莱坞资金的来源,并且越发重要。”孩子对于票房贡献非常大,因为孩子步入影院代表着“1x3”张票的合家欢数量,少则父母两人,多则加上祖父母共同观赏。另一方面,孩子在电影的终端,影院的消费也不少。在爆米花和软饮料消费的统计数据显示,孩子在这方面的消费共计50%有余。另据数据显示,沃尔玛等大型超商希望各大制片方在为DVD等影音类商品命名时,尽量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名称,因为逛超商的大多都是家庭主妇,她们会为了孩子考虑去买影音类产品,过于激进的命名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

  源源不断的钱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儿童类型电影相对的简单易操性。“在儿童电影中,最容易产生系列电影了。”《哈利·波特》即将迎来10年,《纳尼亚传奇》已经有了三部曲,《魔法保姆麦克菲》也在着手准备自己的第三部。“孩子算是比较好伺候的,你很容易看到他们在电视面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同个节目。”这也造就了这些系列电影每次出新篇章,首周都必将登上票房宝座的一大原因。

  从创意的开端,到票房的终点,孩子成了电影产业的一大促使力。在这个原因的促使下,童星的需求量也就猛增。孩子毕竟喜欢在大银幕中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明星。

  这对于童星而言,也是个利好消息。负责过《舞动人生》、《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与魔衣橱》等多部电影选角的皮帕·哈尔分享自己的经验说:“一开始,你去到学校,就算你把目的说得非常明确,都不会有人真正搭理你,他们认为你在信口开河。但自从《哈利·波特》走红,这一切都改变了。学校不仅欢迎你过去,甚至还主动推荐学生。”

  http://m.metroer.com/post/779/attachment.php?fid=797开放的不仅是学校,连孩子的父母亲也都有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现在有越来越多想当星爸星妈的父母,在选角的时候,你常常会听到有母亲对着孩子嚷嚷,‘你说你喜欢跳舞的,跳一个给他们看看’。”皮帕说道。电影产业的蓬勃和《哈利·波特》这样的案例造就了一批闪耀的童星,但在音乐圈中,童星的成长速度更是在选秀节目和网络新媒体的促进下更为茁壮。《英国达人》中的小康妮、法瑞尔·史密斯都是一朝成名的好例子。而其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贾斯汀·比伯。通过Youtube的强大推销力,比伯从一个加拿大的毛头小子,变成了被贾斯汀·汀布莱克和亚瑟小子疯抢的瑰宝,更成了如今全球最当红的炸子鸡。父母在这些神话中仿佛都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当然这其中更多的只是歪瓜裂枣,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今的全民造童星运动。

  用大人的态度去对待演戏但童星并不只有光鲜的一面,有更多的背后心酸却被大家忽视了。当然,像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那样一年可以挣个2500万美元的实为少数,“你应该知道,为了一个角色我们看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但只有一个人能中的。”皮帕分析道。

  走红与否当然是个关键,但红了之后,孩子如何去承受花花世界带来的压力一直被大家所探讨。从塔特姆·奥尼尔的酒精问题,到德鲁·巴里摩尔13岁进到康复中心,然后是弗菲·尼克斯因吸毒过量23岁英年早逝。但按照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现今的童星似乎没有以前那般脆弱,小小的身躯下有着一颗气场强大的心。

  贾斯汀·比伯的经纪人斯考特·布鲁恩这样形容自己的爱将:“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他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会做些平常孩子不会做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会走歪路。他一直在说,‘我不会去碰毒品,不会从事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童星2.0时代”出来的童星们,似乎都有着一份“自知之明”。《纳尼亚传奇》的主演,17岁的威尔·保尔特,一方面他如一般孩子一样,在澳大利亚的片场手舞足蹈,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学业,他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在拍戏的过程中,他在父母的要求下一天至少要学习3小时,但他并不觉得辛苦,“为了赶上学校的进度,有个学校的老师专门在我拍戏的时候跟着我,这样我也会知道同学们学到哪里了,不至于回去拖后腿”。

  同样的,15岁的理查德·维士奇也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这个在《法律与秩序》等电视剧中有过表演的小演员,目前在专心致志克服自己的英国口音,“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去到洛杉矶面试并参加影视剧的演出了”。在维士奇的眼中,努力是成功必备的因素。“如果你自己不加把劲,那你将会一无是处。”

  但孩子强大内心却不能改变童星的残酷命运,“就算一部电影红了,也不能代表你就星途无限了。看看威廉·莫斯利,《纳尼亚传奇》以后,他就一直没有接到过其他电影了。”皮帕略显唏嘘地说道。这情况也发生在14岁的澳大利亚男孩科迪·史密斯·麦克菲身上。他虽然在《生人勿近》和《末日危途》中的亮眼表现被人称道,但这两部电影后,就没有其他作品了。“我自己做了不少面试,但回家后一个电话都没打过来。”科迪分享最近的一次面试过程,“我原本可以在一部休·杰克曼主演的机器人电影《铁甲钢拳》中表演的,他们最后拒绝了我,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金发小男孩。我虽然看上去很小,但我这个年龄是在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实在担心我忽然间就长高长大了。”

  4岁初登台,13岁达到演艺事业的巅峰,17岁就落下帷幕。这仿佛成了童星们的一个无奈的生存规律。《指环王》的主演伊利亚·伍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分享经验道:“(童星)这是一份关于专业、责任的工作,你一个非大人必须学会用大人的态度去对待演戏。”童星之后,伊利亚也学会了迅速抽离,由于外形受限,他把部分时间分配给了音乐,并且开办了自己的唱片公司,从台前转向了幕后。对于其他在长大或者已经长大的“童星2.0时代”的人而言,或许是个好例子,可以探寻下自己的发展之路。

『周末画报』 撰文 张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