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水城:气候变化的礼物

标签:
环保三角洲工程海平面屋顶史墨诗鹿特丹杂谈 |
http://www.modernweekly.com/upload/2010-3-26/586_a028.jpg
作者:科亚 来源:周末画报 [586期 A28]
联合国计划调查有关气候变化的学术丑闻,并不意味着气候危机已经缓解,特别是对“低地之国”荷兰最低处的水城鹿特丹而言。本报记者近日就飞赴鹿特丹,亲眼见证了这个智能水城应对水患的宏伟规划,他们在长期的水患侵扰中看到了“与水共存”的未来,还有自己的领导者角色。
拍摄屋顶草地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会把立在围栏上的野鸟吓跑。尽管离得很近,可它们只是慵懒而傲慢地看了我几眼而已。对于人,它们似乎像对水城鹿特丹的雨水一样习惯了。
鹿特丹城市发展规划师Smolders先生带我来看“绿色屋顶”。他看起来像个教授,中文名翻作“史墨诗”。屋顶上种了草和一些矮树,看起来不很特别,不过在史墨诗口中,这是N种益处的大集合。
绿色屋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作为屋顶的绝缘层,分担空调系统压力;推广后城市绿化面积大为增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生活空间,即使在19层楼的屋顶,也能吸引蜜蜂、蝴蝶、鸟类等动物;而最被鹿特丹看重的功能,是它能储存雨水。我轻轻一按,草根间水已溢满。有一些数据令人咋舌—绿色屋顶最多可储雨量的75%,普及绿色屋顶的大城市,夏季气温可因此降低7℃。
没有缺点吗?“有,”史墨诗毫不避讳地立即回答,“它的初期投入。”所以鹿特丹市为屋主提供建造费用约50%的政府补贴,视地域不同,每平方米补助25~60欧元。另外,传统绿色屋顶要铺厚厚的泥土,灌溉和打理需要颇多人力物力。而我们眼前的屋顶只铺了薄薄的泥土(也可用人造材料代替),种植苔藓类或景天属植物,所以不需那么多照料,如果不考虑美观与否,维护费用几乎是零。总之这也是财大气粗的事,不过史墨诗说,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新屋顶依然划算,政府和屋主最终都是受益者,因为水城排水的压力减轻了。
没错,鹿特丹的主题词就是水。这里你感觉不到历史,因为老城在二战中被德军炸毁了,只有一座教堂“怎么炸也没倒”。如今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让鹿特丹面临新威胁,这种可能连一座教堂都剩不了的威胁让鹿特丹人产生了紧迫感,同时也发现了机会。
动力源自痛苦
鹿特丹气候防护项目的阿尔诺德介绍鹿特丹未来规划时,和史墨诗一样信心十足。要知道,在过去100年,荷兰周围海平面上升了大约20厘米,该国“三角洲委员会”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再升高1.3米,2200年将再升高4米。然而鹿特丹的目标不仅限于求生存:到2025年,所有防洪设施、排水和储水设施足够强大,同时建立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运输网络,新建筑都为“绿色建筑”,城市气候宜居……总之,第一个智能水城。
这听起来很像所谓“智能电网城市”,只是“合作方”从电换成了水。另外,在鹿特丹旧港口地区,市政部门和大学、工程公司联手,集中研究可持续发展技术,该市计划到2025年碳排放量减半,此后将净排放量减至零。
要理解这种宏大得有些理想化的规划,就要知道水的“灾难”曾经带给他们的痛苦。1953年1月31日寒夜的风暴和洪水,至今已在许多荷兰人口中简化为“灾难”:荷兰西南部被淹,直接造成1835人死亡。当时,史墨诗有一家亲友被困在西南部的家中,父女两人逃到顶楼,但海水一直上涨,结果父女一同遇难。遗体被发现后,葬在高于海平面的地方。多年来,他们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件被海水毁坏的家具。
“灾难”过后,荷兰人开始思考如何以宏大的计划永绝水患,现在他们应对气候变化雄心勃勃的目标,其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源自“灾难”。荷兰政府在灾后制定了著名的“三角洲计划”,其工程包括在出海口建设第一防线大坝以及在河流上兴建第二、第三防线大坝。三角洲工程最北端要保护的,就是鹿特丹。让鹿特丹人自豪的防风暴大坝,名为马仕朗(Maeslant barrier)。它是全球最长的移动式堤坝,像两扇大门,打开时航运如常,水患发生时关闭。阿尔诺德说它的长度超过埃菲尔铁塔的高度,这是荷兰人说了无数次的比方,就像我们喜欢说“相当于绕地球多少圈”一样,的确引以为傲。不过鹿特丹人清楚,能抵御万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虽足以自夸,但那毕竟是数据,洪水到来的时刻,也许就是明天。
几种“软科技”
事实上,建设智能水城靠的主要不是那些投入巨大的“硬科技”,而是“软科技”,即与日常生活方式相关、与居民对“水”的认识相关的方面。“软科技”都是说来简单,全面落实却极难的事,比如怎样将水留在国土上、怎样将水留在城市中,怎样与水共存。
去年荷兰批准了一项“退耕还海”的计划,推倒部分堤坝,将一片大约3平方公里的开拓地恢复成湿地,供候鸟栖息。具体到鹿特丹,在近些年气候变化中,雨季降水量增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旱季还可能延长,所以一方面要防止雨季被淹,同时要在旱季保证供水,这无疑需要城市在雨季储存更多的水,而是尽快排出。从经济上来说,水城内储水也属必需,因为要第一时间全部排出峰值降水,下水管道要修得像地铁隧道那么大。
除了绿色屋顶,这类储水的“软科技”还有水广场、储水车库等方式。其实都很好理解,水广场平时就是供市民戏水的普通广场,强降雨出现时广场关闭,变成蓄水、排水的容器。鹿特丹一些地下车库可以蓄水,市中心的停车库在入口坡道下装有水箱。相形之下,对颇受水浸街之苦的广州人来说,缺的不仅是投入,也是观念。水不一定只是需要治理的东西,“与水共存”这句老套又时髦的口号,其实很有它的道理。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空间必然有限,此时怎样合理地争取更多空间?鹿特丹人把主意打到堤坝上,他们把堤坝建成阶梯式,每一级各有用场,比如道路、植被、建筑、停车场、储水池等等。尽管这种堤坝的建造成本提高了,但在各级空间投入使用后,多出的成本可望收回,甚至创造收益。
另外,荷兰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400人/平方公里),扩大居住区是永恒的任务,目前宜居土地仍有巨大缺口,而在未来半个世纪,浮动房屋有望将其弥补40%。
在鹿特丹,看到有“天鹅”之称的伊拉斯谟斯大桥,恰逢大桥南部被整体拉起,让一座船房缓缓驶过,远观就像一栋房子在凫水。而浮动房屋与荷兰水面上常见的船房不同,也与亚洲的“浮村”不同,其实浮动房屋是建在地上的,只在发洪水时浮起来,可谓“两栖物种”。房屋主体一般是木结构,底座是中空的水泥结构,获得浮力的原理类似轮船。房屋整体也像轮船一样连在系泊柱上,电线和水管都用柔韧的材料制成,从系泊柱通往房间。
生活在鹿特丹,任何人都会对“水”有概念,原因之一是每月都要交水利管理费,这不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主要财源,倒更像市政府提高居民“与水共存”意识的举措。
莫忘另一个世界
近几年浮动房屋也开始出现在新奥尔良,在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争取领导地位的鹿特丹,也有示范之功。
新奥尔良遭受飓风灾害之后,荷兰专家帮助建造了一系列防风暴水闸,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还邀请荷兰公司参与城市重建。“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大灾促使明星布拉德·皮特设立了“Make It Right”基金会,在受灾最重的“第九区低地”兴建“皮特屋”,其中就包括受荷兰人启发的浮动房屋。
这种“皮特屋”可上浮至风灾期间最高的水位点,屋内利用太阳能和地热,墙体采用隔热板,屋顶收集的雨水注入蓄水池,过滤后供日常使用。虽然这种房屋浮起后仍被钢柱固定在原处,但其实并非鼓励居民在飓风来时躲在里面,只为减少损失。
阿尔诺德说,鹿特丹的经验对于有类似忧患的水城很有借鉴意义。相比更纯粹的“水城”威尼斯,鹿特丹有无担心成为第二个威尼斯?对于这个问题,阿尔诺德先是轻松地说:“变成威尼斯,那不是很迷人吗?”接着他说,外界都知道威尼斯已像个“洪水城”,鹿特丹“将海水关在门外”的经验,也愿意分享。事实上,在威尼斯充满争议的“摩西计划”中,水闸设计就是学自伦敦与鹿特丹,不过威尼斯更在乎城市景观,打算将闸门隐藏在海底,海洪来时升起,水退后沉下。
在上海世博会上,鹿特丹也将展示其管理水资源的经验,阿尔诺德特别介绍了展馆内的人工云和水幕。讨论水幕上可显示的文字时,荷兰经济部官员丹尼尔开起了玩笑:“就写‘小心,雨水未干’吧!”
在一系列轻松的说笑背后,我们不要忘了,不论“硬科技”还是“软科技”,现在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对他们来说,应对气候变化是理念问题,而对不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钱的问题。
鹿特丹应对气候变化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开发商、可再生能源和污水处理等一系列公司都在赚钱,工作岗位也因此出现,据说如果投资10亿美元在节能建筑上,可以创造6000个工作岗位。竣工于1997年的三角洲工程,砸下去75亿美元。荷兰水资源管理专家比尔·德斯科估计,在未来一个世纪,荷兰每年将为新防洪系统付出10亿欧元,不过那只占该国每年GDP很小的百分比。
务实才有未来
未来,如果气候变化得不到遏制,鹿特丹如愿成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领头羊,那就意味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不仅是岛国,沿海大城市也首当其冲。BBC报道称,到2050年,全球70%人口生活在三角洲城市中。
另外不要轻易以为鹿特丹人在“放卫星”,其实荷兰人相当认真。荷兰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争论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IPCC报告称,荷兰约有一半国土(55%)低于海平面,而今年年初荷兰官方称,其实他们只有26%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要求IPCC改正。荷兰经济部称,所谓55%其实包括两部分,26%是低于海平面的国土比率,另外29%是受河水泛滥威胁的国土比率。
当荷兰人把这种务实用到工作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街头,你时常可以看见人高马大的工人跪在地上,慢条斯理地施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阿姆斯特丹正在修地铁,10公里的长度要到2013年完工,随行的丹尼尔开玩笑说,叫几百个中国工人来早挖好了,我们听来,不知是喜是忧。要说以前,当年三角洲工程的全部经费中,15%用在了施工前的研究设计上。
离开鹿特丹时天色将晚,雨还没有停。雨很冷,现实中不会像鹿特丹展馆宣传的那样“享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不过在未来的智能水城,自然状态的雨、虫、鸟以及花草树木,本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