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岭的日子(16) 王大爷的小木屋

标签:
原创尖顶木地板兴趣倔强温馨油炸小鱼杂谈 |
分类: 岁月往事 |
王大爷的小木屋,是由木楞码起来的。小屋不大,也就二十多平方。坐北朝南,进门是厨房,里间是卧室。小院里天天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喜欢王大爷的那座小木屋,因为小木屋的造型与一般农家不一样,它有点像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小木屋。尖尖的屋顶,门开在屋子侧面。里屋还铺上了地板,这是当时村里唯一的铺着地板的屋子。
小木屋就在我们知青宿舍前面,出于对童话般的小木屋的兴趣,晚上我经常去串门。王大爷七十多岁了,高高的个子,背稍有一点驼。满头银发,待人和气。
王大爷老了,村里给他“五保户”待遇,但是他是有儿女的。我去得多了,熟悉了,王大爷就给我讲他的故事。我指着墙上的镜框里的照片,问王大爷:“这个是谁?那个是谁?”
他告诉我:“这是女儿,在新疆棉纺厂工作。两个儿子都在青岛:一个在公安局工作,一个是工人”。
我看着王大爷儿女的照片,不由地问:“你在青岛有儿有女,为什么不回去?孩子们叫你回去吗?”
王大爷告诉我说:“妻子比他大好几岁,由于两人性格不合,他二十岁就出来闯关东,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也没有抚养过孩子。现在孩子们让我回去,我没脸回去,三个孩子都是妻子一个人拉扯大的”。
无论孩子们怎么叫他回去,倔强的他就是不回山东。宁愿一个人呆在达音山,呆在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他平时经常为村里人修鞋,挣点零花钱,所以村里人又都叫他“王皮匠”。
我从小是在外公外婆的身边长大的,在王大爷的小屋里我找到了外公的感觉。我每次到小木屋去,王大爷脸上的皱纹就舒展开了,小木屋里很温馨,小屋里有外公似的王大爷。
王大爷是一个讲情义的人,有一次,我帮他打了一件毛衣,他一直记在心中。70年11月初,我们14个上海知青一起回上海。走的那天清早,王大爷捧着一个面盆来到我的宿舍,面盆里装着半盆刚炸好的小鱼干。
我说:“这么多呀,我吃不的”。王大爷笑了,说:“你一个人吃吗?是给你们大家吃的”那时,能吃到油炸的鱼干简直就是山珍海味了。一路上,我们就是吃着王大爷的“油炸小鱼”就着干粮回到了上海。
那一年,我要离开黑龙江了,户口迁走了,我告诉了王大爷。王大爷留我在他的小木屋里吃午饭,这是我第一次在王大爷家吃饭。他亲自下厨为我做了几个菜,我记得最好的一个菜是炒鸡蛋。王大爷做的炒鸡蛋味最美,他把鸡蛋摊成一个饼子,还有几个蔬菜,我们祖孙俩一边唠一边吃。王大爷慈祥,小木屋里温馨快乐!
我离开村子时,大约是上午九点多吧,村里人都下地去了。我去王大爷的小木屋,向大爷告别,王大爷把我送出村口。汽车开了,我看到离我越来越远的的王大爷站在村口,不断的朝着我挥手。渐渐远去的王大爷的身影多像我的外公啊!在上海读书时,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去崇明外公家,回上海时,外公也总是这样把我送出村口,不断的挥着手。
事情过去四十年多了,王大爷早已作古了,但当年我离开达音山时王大爷站在村口送我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