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岭的日子(14) 咱们村金发碧眼的中国人
(2010-06-11 08:53:50)
标签:
原创金发碧眼高鼻梁混血儿牵连忌讳异国他乡中俄 |
分类: 岁月往事 |
中苏关系友好时,黑龙江沿江一带的居民可以和对面的苏联人通婚。
你如果乘着汽车沿江边公路走一趟,一定会看到各个村子都有黄头发,高鼻梁的人出现。其实,他们是中国人。
村民的语言中混杂着俄语单词,如:裙子叫布拉吉,机器叫马绳,喂马的桶叫伟得罗,家里用的桶叫邦克,面包叫列巴,大头菜(咸菜疙瘩)叫卜留克······我们当时在村里跟老乡说话时,也学着这么说。
记得下乡的第一天,刚下汽车就看到欢迎我们的人群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青年特别惹人注目,与村里人不一样的是:他金发碧眼。他抱着一个孩子,孩子与他一样,也是黄头发,蓝眼睛。他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我们也好奇的看着他。怎么?这村里有外国人?
他是邢大爷的儿子,小名叫“宝娃”。邢大爷年轻时娶了一个俄罗斯姑娘,生下了这个具有中俄两国血统的孩子。“宝娃”是标准的乡土味很足的中国人的名字,可“宝娃”的外表却完全继承了他母亲的遗传。
宝娃的外婆家,就住在达音山屯的江对面,中苏关系友好时,听说宝娃经常划一只小船过江到外婆家去。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宝娃因为过去经常到江对面的外婆家去,所以也受到了牵连。宝娃在村里被监督了,宝娃不能随便出门。宝娃身高力大,可是挣的工分却与村里刚开始干活的小姑娘一样。宝娃知道自己的处境,他少言寡语,总是默默的干活。
宝娃长大了,宝娃到了娶亲的年龄了,因为他是“二毛子”(东北人叫苏联人老毛子,和中国人结婚生下的混血儿叫二毛子),所以谁家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于是,邢大爷托人在山东老家给宝娃娶了一个媳妇。于是,就有了与宝娃同样也是金发碧眼的小宝娃。
小宝娃,长得真可爱,白白的皮肤,洋娃娃似的大眼睛,长长的眼睫毛,柔软的黄头发,深得上海知青们的喜爱。我们喜欢逗他笑,也喜欢惹他哭。
机耕队的海队长,和宝娃一样,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
那年秋天,我们在兴安岭深处的元茂队干活(在深山里开垦出来的备战备荒土地),住在窝棚里。中午休息时,海队长在洗脸,我坐在铺上看着他,看着他被太阳晒得发红的皮肤,看着他高高的鼻梁,深邃的蓝眼睛,黄头发。
好奇心驱使我想弄个明白,我忍不住问:“海队长,你爸爸是苏联人,还是妈妈是苏联人?”
正在洗脸的海队长一楞,尴尬地看看我,端着脸盆满脸通红的走出了窝棚。我看着他的背影,莫名其妙地想:怎么了?
坐在我身边的黑河知青梁姐对我说:“冰花,以后不要问这样的话,他们的母亲是白俄的女儿。当地人称他们是二毛子,你这样问,他感到难为情。边界线上的黑龙江的人早些年吃够了老毛子的苦头,对二毛子是歧视的,他们很忌讳别人问”。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刚才海队长······
尽管海队长是个出色的青年人,队里也很器重他,但对于自己具有的俄罗斯血统,他并不希望有人提起。
几十年过去了,两国的关系融洽了。现在你如果去黑河,走在街上会看见:到处都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会使你产生一种感觉,真像到了异国他乡!黑河的街道上的路牌,商店的店名,广告等都标着:中文与俄文两种文字
黑河的对岸是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称呼:海兰泡)。黑龙江里有渡船,有游船,人们可以自由的凭“通行证”来往于两国间。甚至有的俄罗斯人在俄罗斯上班,中午到黑河来吃饭,下午再去俄罗斯上班。(因为黑河的物价比布拉戈维申斯克便宜)。
我想,现在边境线上的“宝娃,海队长”的后代们,也会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改善而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