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父亲为“大(爷)”“叔叔”?聊城民俗中这些称谓习惯背后有故事

2023-01-11 14:26:50
标签: 传说 文化 历史

为什么称父亲为“大(爷)”“叔叔”?聊城民俗中这些称谓习惯背后有故事


称父亲“大(爷)”“叔叔”

  父亲去世后儿女才哭“爹”

现在,孩子称呼自己的父亲“爸爸”或“爹”是很正常的事,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在东昌府区南部一带的村庄,称呼父亲时不喊“爹”或“爸爸”,而是叫“大爷(后演变为‘大’)”和“叔叔”。“俺喊父亲喊了一辈子‘叔叔’,直到父亲去世时才改口哭‘爹’,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老辈子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俺老家那一带的村庄以前都这样叫。”东昌府区侯营镇村民王先生说。原市史志办副编审汪庆峰表示,在这些村庄,为什么父亲在世时不喊“爸爸”或“爹”,而是喊“大爷”或“大”“叔叔”,其背后有历史民俗文化因素的影响。

  经采访和查阅史料,记者了解了两种说法似乎能解释这种特殊的称呼方式。一种说法是,公元220年,曹丕篡位称帝,汉献帝刘协被降为山阳公,山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焦作。做了亡国之君的汉献帝刘协在封地内体察民情,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好名声。为让子孙不再遭受朝代更迭的迫害,以期家族人丁兴旺,刘协让儿女叫他“大爷”或“叔叔”,后来“大爷”口语化为“大”,这一特殊习俗在焦作一些地方一直沿用至今。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表示,明朝初年,山西向东部移民,当时说的山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西,而是山西南北一带,也包括现在的河南焦作。当时,焦作的一部分移民来到聊城,因此,聊城部分地区形成称呼父亲为“大爷”“大”或“叔叔”的习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一种说法是,以前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生了孩子很容易夭折。为了能保住孩子,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让先生排八字,以趋吉避凶。若小孩跟家里人特别是父母相克,就要过房给别人养育,或拜大树、石磙等为“干爹”“干娘”,那么自己的孩子在称呼自己时就要疏远一些,喊父亲“大爷”“大”或者“叔叔”,待父亲去世后再改口哭“爹”。

  可见称父亲为“大爷”“大”“叔叔”仅是一种民间沿袭下来的习俗,各个地方的叫法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称谓方式也逐渐被更加准确、简洁的称呼所代替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