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二楼四面檐下横额的含义
2022-11-18 16:03:03
标签: 传说 文化 历史
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有一方横额。东曰“太平楼阁”、西曰“就日瞻云”、北曰“光岳楼”、南曰“神光钟暎”。
“神光钟暎,这块匾额的形式和其他匾额的形式不同,它是蓝底金字,周围还有龙纹装饰。一看到龙纹,我们就会想到题匾人的身份,这块匾额是康熙皇帝题的。它的意思是说:东岳泰山之神光和光岳楼的神光集中在这里交相辉映。光岳楼有自身的神光,把它自身的神光向城市的四个方向发散,整个城市也因此有了神气。
“就日瞻云”,是由清朝的解岚题写的。在汉语中“就”是靠近的意思,“就日”就是靠近太阳,“瞻云”就是观赏云姿,说明这座楼极高。
“太平楼阁”,是清朝的状元邓钟岳题写的。邓钟岳是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的状元,书法名噪一时,康熙皇帝给他的评价是
“字压天下”。“光岳楼”是郭沫若1974年为纪念光岳楼建造600周年题写的。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均面宽5.76米,拱脚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墙高1.12米,厚0.45米,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
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在敞轩梯口处挂有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砌,绕以女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
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
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聊城光岳楼二楼四面檐下横额的含义
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有一方横额。东曰“太平楼阁”、西曰“就日瞻云”、北曰“光岳楼”、南曰“神光钟暎”。 “神光钟暎,这块匾额的形式和其他匾额的形式不同,它是蓝底金字,周围还有龙纹装饰。一看到龙纹,我们就会想到题匾人的身份,这块匾额是康熙皇帝题的。它的意思是说:东岳泰山之神光和光岳楼的神光集中在这里交相辉映。光岳楼有自身的神光,把它自身的神光向城市的四个方向发散,整个城市也因此有了神气。 “就日瞻云”,是由清朝的解岚题写的。在汉语中“就”是靠近的意思,“就日”就是靠近太阳,“瞻云”就是观赏云姿,说明这座楼极高。 “太平楼阁”,是清朝的状元邓钟岳题写的。邓钟岳是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的状元,书法名噪一时,康熙皇帝给他的评价是 “字压天下”。“光岳楼”是郭沫若1974年为纪念光岳楼建造600周年题写的。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均面宽5.76米,拱脚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墙高1.12米,厚0.45米,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
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在敞轩梯口处挂有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砌,绕以女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 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
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