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杨庄村抗日指挥地——探访中共冀南委员会旧址
2022-09-13 13:47:29
标签: 文化 历史
小小杨庄村 抗日指挥地——探访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
莘县大王寨镇有片林海,如今,它已变为可游、可憩、可赏的“马西绿洲”。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大王寨镇有个杨庄村,那里曾是冀南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暨宋任穷居住处,就坐落在这个村里。
杨庄村有四条街,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就处于村里那条主街的正中位置。一条不算深的胡同,两边种满了槐树,胡同口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标出四处红色景点——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宋任穷居住处、双拥广场、冀南区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陈列馆。
走进这个胡同,如同走 进了冀南区军民一心艰苦抗战的那段烽火岁月。
一首童谣 回望艰难岁月
“当年的杨庄村沙荒地多、杂树多、苇子多,村庄四周还有土围子,仅有东门和西门可以出入。”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展陈科负责人蒋芙蓉介绍。1941年冬,宋任穷第一次来到杨庄村,了解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抗战形势非常有利于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次年,冀南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异常残酷,宋任穷带领队伍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靠着一股“咬牙精神”硬挺了过来,他带着队伍一路辗转进驻杨庄,将冀南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设在了村子里。
1943年是冀南灾情最严重的一年,先是长达8个月的干旱,接着又是水灾、雹灾、虫灾和瘟疫,加上残酷的斗争环境,穷苦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宋司令的兵不好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当时,杨庄一带有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是当年八路军生活艰难、英勇奋战的真实写照。
一副牛套 意外化解险情
老照片、抗战地图、旧电话机、军用望远镜、破旧军衣、陈旧的桌椅、锈迹斑斑的武器……当一件件文物带着独有的历史气质被摆放在陈列馆的橱窗里,一个个久远的红色故事便慢慢为后人所熟知。
为了战胜严重的灾荒,冀南区党委号召机关和部队广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在宋任穷的带领下,干部战士和冀南人民不屈不挠、咬牙攻关,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没有食盐,就把盐碱地里的硝盐熬出来吃;没有牲口,就靠人力饿着肚子拉犁耕地。宋任穷等军区干部身先士卒,和群众一起拉犁种地,他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咬牙干部”。“这副看似平常的牛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蒋芙蓉讲述了79年前那惊险的一幕。
1943年12月14日,日军突然逼近杨庄。情况紧急,宋任穷当即组织警卫人员掩护杨庄村抗日小学向村西撤离,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转移。面对日军,一位村民顺手将一副牛套挂在了宋任穷的背上,并对他说:“站在这儿干啥?还不赶快干活去。”就这样,宋任穷得以化险为夷。
小小杨庄村抗日指挥地——探访中共冀南委员会旧址
小小杨庄村 抗日指挥地——探访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
莘县大王寨镇有片林海,如今,它已变为可游、可憩、可赏的“马西绿洲”。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大王寨镇有个杨庄村,那里曾是冀南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暨宋任穷居住处,就坐落在这个村里。
杨庄村有四条街,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就处于村里那条主街的正中位置。一条不算深的胡同,两边种满了槐树,胡同口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清晰地标出四处红色景点——中共冀南区委员会旧址、宋任穷居住处、双拥广场、冀南区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陈列馆。
走进这个胡同,如同走 进了冀南区军民一心艰苦抗战的那段烽火岁月。
一首童谣 回望艰难岁月
“当年的杨庄村沙荒地多、杂树多、苇子多,村庄四周还有土围子,仅有东门和西门可以出入。”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展陈科负责人蒋芙蓉介绍。1941年冬,宋任穷第一次来到杨庄村,了解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抗战形势非常有利于开展敌后抗日工作。次年,冀南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异常残酷,宋任穷带领队伍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靠着一股“咬牙精神”硬挺了过来,他带着队伍一路辗转进驻杨庄,将冀南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设在了村子里。
1943年是冀南灾情最严重的一年,先是长达8个月的干旱,接着又是水灾、雹灾、虫灾和瘟疫,加上残酷的斗争环境,穷苦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宋司令的兵不好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当时,杨庄一带有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是当年八路军生活艰难、英勇奋战的真实写照。
一副牛套 意外化解险情
老照片、抗战地图、旧电话机、军用望远镜、破旧军衣、陈旧的桌椅、锈迹斑斑的武器……当一件件文物带着独有的历史气质被摆放在陈列馆的橱窗里,一个个久远的红色故事便慢慢为后人所熟知。
为了战胜严重的灾荒,冀南区党委号召机关和部队广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在宋任穷的带领下,干部战士和冀南人民不屈不挠、咬牙攻关,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没有食盐,就把盐碱地里的硝盐熬出来吃;没有牲口,就靠人力饿着肚子拉犁耕地。宋任穷等军区干部身先士卒,和群众一起拉犁种地,他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咬牙干部”。“这副看似平常的牛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蒋芙蓉讲述了79年前那惊险的一幕。
1943年12月14日,日军突然逼近杨庄。情况紧急,宋任穷当即组织警卫人员掩护杨庄村抗日小学向村西撤离,而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转移。面对日军,一位村民顺手将一副牛套挂在了宋任穷的背上,并对他说:“站在这儿干啥?还不赶快干活去。”就这样,宋任穷得以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