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老郎胡同:老郎庙里供梨园行中拜老郎
2022-09-13 11:41:07
标签: 旅游 文化 传说
老郎胡同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街巷,在众多的老胡同中,它是唯一一条与梨园行有密切关系的街巷。老郎胡同里原本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一尊白面书生形象的老郎神。梨园行的从业者,都会到这里燃香叩拜。
“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临清人对戏曲有深到骨子里的痴迷。明清时期的临清,“五方走集,四民杂处,商贾辐辏,仕女嬉游,故户列珠矶,家陈歌舞,饮食宴乐,极耳目之欢”。兴盛一时的临清乱弹,以及徽班进京留给临清的京剧唱腔,滋养着这座城市。笙簧,是这座运河商业城市高亢嘹亮的腔调。
风俗:演戏先拜老郎神
在梨园排练时,李隆基常常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他准能听出来,并加以纠正。李隆基还善打羯鼓,常亲自为乐队击鼓。有时兴起,他还要化装参加表演。李隆基集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梨园的设置,对我国古代音乐、歌舞、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许多有名的演员都出自梨园。
刘英顺介绍说,那时候戏班子演出时,后台常常挂着一张布制的画像,外衬两扇小红门帘,画像就是“老郎神”。不过,不同剧种所供奉的老郎神面貌不一。梆子戏供奉的画像为须生,白面皮三绺黑须,头戴王冠,身穿龙袍,是皇帝身份。而京剧供奉的是太子身份的李隆基,画像是小生,头戴太子盔,身穿蟒袍。老郎神下面还摆着一个布娃娃,俗叫“采娃子”,在舞台上也作小孩道具用。
“唱戏不拜老郎神,装什么都不像。”刘英顺说,梨园弟子第一次登台演戏要拜老郎神,上场也要拜老郎神。一般是文角作揖,武角下拜。拜了老郎神,演员在台上心神淡定,从不慌神儿。有句谚语说得好:“拜过唐明皇,学戏心不慌;拜过唐明皇,学戏胆更壮。”
刘英顺说,关于李隆基与梨园行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在一次排练中,戏中有一个恶少角色,专门调戏妇女,无恶不作,为非作歹,后来被砍了头。当时谁也不肯演这个角色。这时,李隆基说:“戏是假的,善恶美丑无关本人,这次我来演吧。”恶少在戏中是个丑角,李隆基嫌化装麻烦,只用白粉水笔在自己鼻头上画了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穿上戏衣就客串起来。后来,演小丑的演员也都用这种方法勾脸,直至今日。
明清时期,临清城里有很多戏班子,几乎每天都有铿锵的锣鼓拉开戏曲演出帷幕,所以老郎庙里香火连绵不绝,老郎胡同也因此成为中洲古城中最热闹的胡同之一。
临清老郎胡同:老郎庙里供梨园行中拜老郎
老郎胡同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街巷,在众多的老胡同中,它是唯一一条与梨园行有密切关系的街巷。老郎胡同里原本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一尊白面书生形象的老郎神。梨园行的从业者,都会到这里燃香叩拜。
“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临清人对戏曲有深到骨子里的痴迷。明清时期的临清,“五方走集,四民杂处,商贾辐辏,仕女嬉游,故户列珠矶,家陈歌舞,饮食宴乐,极耳目之欢”。兴盛一时的临清乱弹,以及徽班进京留给临清的京剧唱腔,滋养着这座城市。笙簧,是这座运河商业城市高亢嘹亮的腔调。
风俗:演戏先拜老郎神
在梨园排练时,李隆基常常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他准能听出来,并加以纠正。李隆基还善打羯鼓,常亲自为乐队击鼓。有时兴起,他还要化装参加表演。李隆基集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梨园的设置,对我国古代音乐、歌舞、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许多有名的演员都出自梨园。
刘英顺介绍说,那时候戏班子演出时,后台常常挂着一张布制的画像,外衬两扇小红门帘,画像就是“老郎神”。不过,不同剧种所供奉的老郎神面貌不一。梆子戏供奉的画像为须生,白面皮三绺黑须,头戴王冠,身穿龙袍,是皇帝身份。而京剧供奉的是太子身份的李隆基,画像是小生,头戴太子盔,身穿蟒袍。老郎神下面还摆着一个布娃娃,俗叫“采娃子”,在舞台上也作小孩道具用。
“唱戏不拜老郎神,装什么都不像。”刘英顺说,梨园弟子第一次登台演戏要拜老郎神,上场也要拜老郎神。一般是文角作揖,武角下拜。拜了老郎神,演员在台上心神淡定,从不慌神儿。有句谚语说得好:“拜过唐明皇,学戏心不慌;拜过唐明皇,学戏胆更壮。”
刘英顺说,关于李隆基与梨园行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在一次排练中,戏中有一个恶少角色,专门调戏妇女,无恶不作,为非作歹,后来被砍了头。当时谁也不肯演这个角色。这时,李隆基说:“戏是假的,善恶美丑无关本人,这次我来演吧。”恶少在戏中是个丑角,李隆基嫌化装麻烦,只用白粉水笔在自己鼻头上画了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穿上戏衣就客串起来。后来,演小丑的演员也都用这种方法勾脸,直至今日。
明清时期,临清城里有很多戏班子,几乎每天都有铿锵的锣鼓拉开戏曲演出帷幕,所以老郎庙里香火连绵不绝,老郎胡同也因此成为中洲古城中最热闹的胡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