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法家崔鼓源先生
(2022-10-19 11:32:01)
标签:
转载 |
崔鼓源(1914-1993),原名崔遵滏,字晋泉,祖籍茌平区杜郎口镇崔何村,出身书香门第。清末民初,茌平一带盛传“崔字杨虎董人物”的说法,其中“崔字”就是崔鼓源的家族清乾隆年间崔班(字拙侯)的字,崔班的字灵动秀气,“一字千金”。崔家在当时可谓名震一方。
崔鼓源的曾祖崔承之为咸丰癸丑大挑一等即科进士。崔承之长子式度在聊城古城楼东大街路北置宅,人称“崔家公馆”,崔氏始居聊城。爱好书法成为家风遗传的习性,崔鼓源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书法十分痴迷,“广取博涉,遍临名帖”,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民俗学“布衣大师”吴云涛与崔鼓源是莫逆之交,他曾这样评价崔鼓源书法:“虽宗真卿法度,而兼得张迁、曹全精华,气韵之美,自成一家”,“劲健明快,犹如断金切玉”。
上世纪四十年代,光岳楼西的吕祖庙前热闹非凡,一天,来自各地的几十位书法家聚集到这里,为在吕祖庙即将举办的庙会书写会标。书法家们挥毫泼墨,各种书体风格的会标悬挂在墙上,等待庙会主持遴选。书法家的作品个个功力深厚,让庙会主持一时难分伯仲。正在这时,只见一个清瘦的年轻人走过来,彬彬有礼地询问庙会主持,能否让他也写一幅会标,主持一看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就婉转地拒绝了。谁知年轻人还真有一股犟劲,硬是要求写一幅会标试试看。主持只得答应了这个年轻人的要求。年轻人在书案前站定后,凝神聚气,饱蘸浓墨,还没等围观的人反应过来,一幅笔力圆厚、气势雄浑的颜体会标已呈现在人们面前。“字怕上墙”,但年轻人书写的会标悬挂在墙上更见其功力深厚。庙会主持连声称赞:“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啊!”这个在吕祖庙前初试牛刀的年轻人就是崔鼓源。
崔鼓源的得意门生王桂生说,崔鼓源早年一直临写天津华世奎的颜体字帖,后来,崔鼓源又临写隶书,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王桂生的记忆里,恩师多次强调的一件事是,写字要有“严嵩之势”。每个字写在纸上就如权倾朝野的严嵩坐在那里,让众人看到“严嵩”自然感受到的是一种“威”。崔鼓源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写字要像“虎入羊群,鹰落凤巢”,没有这种气势,写出的字就会绵绵无力,犹如春蛇秋蚓。王桂生介绍说,颜体在楷体中成就最高,因此,颜体非常难练,练不好就会“肥而无筋”。更让王桂生至今难忘的是,崔鼓源在写字谋篇上胸有成竹,从来都是“落笔就成”。
崔鼓源还精通金石篆刻,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会同族人崔蕴璞等人创办了“铁石印社”,并经常在光岳楼西的铁公祠聚会切磋技艺。他曾经携刻梁山一百单八将,“见者赞叹,称为卓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文告、法院布告、店铺匾额多出其手。崔鼓源一生淡泊名利,很少参加比赛,也从来不加入协会组织。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从不离身,一是毛笔,二是酒。他在挥毫泼墨前,总是斟上几杯酒,一饮而尽,这是他的习惯。崔鼓源一生清贫,但对书法痴爱如命。作为八个孩子的父亲,他常常靠为印刷厂誉写底稿养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崔鼓源已经名声在外,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求字者,虽然家境清贫,但他没有收取过一分钱。
曾经有一个济宁人,慕名前来找崔鼓源,想出钱请他书写牌匾,遭到崔鼓源拒绝。但他曾经很爽快地在“六一”儿童节为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欣然挥毫。解放初期,崔鼓源曾经为师范学校誉写教学讲义数卷,目前,这些讲义被作为“宝物”珍藏在师范学校的档案馆里。崔鼓源虽然清贫,但结交了很多文化名人。传奇文化宿将李士钊被贬聊城时,经常到崔鼓源家里切磋文化,谈论艺术。哈尔滨某高校书法教授崔瑞(笔名倔臾)退休回到聊城后,也慕名前来拜访崔鼓源,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
崔鼓源的书法和人品感动了很多书法爱好者,政府决定出资为他举办书法展。1988年9月,由政府出资的崔鼓源书法展在光岳楼举办。而书法展所展出的一百多幅崔鼓源书法作品绝大部分却是社各界凑起来的。崔鼓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求字者从不拒绝,但自己手里却没有留下多少作品。书法展历时半个月,各地书法爱好者闻讯后,纷纷前来观瞻。一位以颜体书法而闻名的书法家看了崔鼓源的书法后赞叹:“比我写得好!”
酒香不怕巷子深,崔鼓源的书法正是这样,他生前从不张扬,一直默默无闻在家里钻研书法。但近些年,崔鼓源的书法慢慢得到了京津、济宁、邯郸等地书法爱好者的追捧。崔鼓源的儿子崔其森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各地的书法爱好者登门求购崔鼓源的书法作品。目前,在天津等各地市场上,崔鼓源的书法作品价格一路上扬,一幅三尺作品已能卖到数干元。一位书法界人士认为,崔鼓源的书法功力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纵观全国,练写颜体书法能超越崔鼓源的也不多见。
后一篇:[转载]书法家崔鼓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