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位于太王镇大碑村,距集安市区约4公里,西南360米处为太王陵。
好太王碑第一面第四行下半部,刻有“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字样,由此断定此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记功碑。
好太王统治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已拓展西至辽河流域今辽阳、铁岭一线,北至辉发河、第二松花江,东临日本海,南跨大同江两岸的广阔土地。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绩,在太王陵东侧建此巨碑。
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宽1.34—2米不等,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火山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碑身重达37吨。以形状论,好太王碑个性十足,狂放不羁。
好太王碑没有碑首,碑身表面凹凸不平。碑文为汉字,四面环刻,共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字。但因石质疏松损坏,现只能辨别1590余字。文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方严厚重的隶书,也出现部分篆书和楷书,笔画工整,拙朴遒劲,是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从好太王碑及其它文物看,高句丽并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而是吸收接纳了汉字体系。
好太王碑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记载了好太王开拓疆土的军事活动,铭刻好太王的守墓烟户,还述及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
1877年,桓仁县书启关月山在荒烟蔓草中发现了好太王碑,迷茫中的高句丽遗存逐渐被考证、确认。至1927年,集安工商界自筹资金,为好太王碑修建碑亭。1982年,政府拨款修建新亭,2003年后又安装玻璃幕墙。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它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其中心之所在。
出碑亭,三百米,即太王陵。

太王陵是现在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墓主的典型墓葬。太王陵出土的铭纹砖,有模压阳文“愿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太王陵据此获名。2003年,出土一件铜铃,上刻铭文“辛卯年好太王□造铃九十六”,也验证这就是好太王的陵墓。
太王陵始建于东晋太原十六年(公元391年)。这一年,高句丽第十八代王故国壤王之子高安继承王位。在位22年后,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去世。两年后葬于国冈上,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公元414年,距离2008年,将近1600年。我的天哪,时间过得真快!
资料称: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有代表性人物。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阶梯石室墓。墓高15米,底部近于正方,边长约66米。现存阶坛四面贯通的可见八级,自下而上逐级内收。在第一级队坛外侧四周有护坟石,存15块,均为自然形状的大块花岗岩。最大的一块高6米,重量约60吨。
陵墓顶部为方形平台,边长约24米,墓室修建于平台正中,是一个用石灰岩砌筑的高居墓顶的独立建筑。
绵绵细雨中,放弃了进入墓室的想法。
敬畏之心,主导着判断与选择。在将军坟,目睹墓室的开放换来了频繁的骚扰与嘻闹,十分地不自在。面对久远的先祖,太多的时人无礼至极,忍无可忍。缺失敬畏,短少感恩,世风日下已无须论证。
阴霾笼罩下的太王陵,庄重,沉稳。这是现实的历史,这是凝固的时间,致敬吧。
太王陵前,青草萋萋。倘若没有设置巨大的护坟石,倘若不曾砌筑坚硬的花岗岩,这座王陵,或许早已没入岁月长河被时间风化了。幸好,假设没有成真,太王陵和好太王碑一起,印证着高句丽的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