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有高句丽的“国内城”。国内城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第二座都城,也是高句丽为时最长的一座都城。但在集安市区内的现存城墙大部分忆失去原貌,也就索然无味了。在汽车客运站对面,修了一座遗址公园,宛如许多城市的市民广场,当时就想着算了算了,也就没有拍摄一张图片。等到离开集安,等到动手写字,才意识到这又是一个错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有所记录的。晚了,后悔莫及。
距国内城2.5公里的丸都山城,雄踞于长白山余脉老岭山脉的峰峦之间。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修建之初是作为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后曾两次作为王都使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丸都山城,初名“尉那岩城”,当地俗称“山城子”。始建于公元3年,为高句丽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时所筑。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进一步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并更名为丸都城。从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以大型宫殿为核心规划布局的山城王都。
出集安市区往西,沿山城路穿过山城子村,很快到达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西侧,隔深谷便是高耸入云的小板岔岭,形成山城的天然屏障;南临通沟河,河南为冲积的狭长河谷阶地,遍布高句丽时代的墓葬;东面是较宽敞的山谷。

丸都山城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其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于形如半圆的山脊上,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广的坡地。城墙的修筑利用自然山势,在悬崖峭壁处以石壁为墙,只有在缺口处才裁石砌筑。故此,丸都山城的平面不规整,呈椭圆形,四面的城墙只是相对划分,高矮不一,周长
6947米。
丸都山城南侧谷口有一处瓮门,位于南墙正中曲折内凹处,为丸都山城最低点,门外为平坦的通沟河谷。这是丸都山城内外最重要的通道,也是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与重点。南瓮门除门道遭严重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整体结构基本清晰。门址平地起筑,阴断为城,门址东、西两侧墙体与瓮城的墙体浑然一体,延伸至南谷口形成内瓮城。门址构思巧妙,在谷口最高处构成瓮城的制高点,形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势,成为丸都山城第一道防御体系。

宫殿遗址位于丸都山城南部平缓的坡地上,现仅存墙基。
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穿过一大片庄稼地,才接近宫殿遗址。农民还开玩笑说,他一生都生活在宫殿中,也就是一种地的。

遗址上,除了大大小小的基石外,并没有什么东西让人与宫殿产生联想。当然,宫殿这样的概念,太容易与明清故宫挂上钩,其实不然,两千年前的高句丽,拥有占地面积约八千平方米的宫殿,不简单了。
看着宫殿遗址,那感觉真是“雨打风吹去”。幸亏这遗存被发现、被记录、被保护,若是不曾这般幸运,岂不真的烟消云散了?
一阵后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