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叶舞鹤草
二叶舞鹤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875
  • 关注人气:1,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2010-05-02 00:23:38)
标签:

旅行

安阳

殷墟

甲骨文

王懿荣

分类: 行走的唠叨

    殷墟的横空出世,其偶然性,其必然性,绝对符合经典大片设定的程式。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安阳西郊洹河岸边小屯村,因地势较高一直被当作埋葬亡灵的理想地点,至明朝才开始有村民定居。清末,小屯村民经常挖出一些碎骨片,起初毫不在意。后来有传说此乃“龙骨”,可入药。于是或己用,或售中药铺。其中,若干龙骨进了京城的达仁堂药店。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患痢疾,从达仁堂购回的药中,有一味即龙骨。碰巧王懿荣又好奇又细心,对各味中药居然亲自察看。恰好,国子监祭酒大人还是金石学家,他的古文字功力以及他的观察力使他看清楚了一些龙骨上竟契刻有符号!王祭酒差下人从达仁堂购回更多的龙骨,同时开始研究,结果是祭酒大人认定这些符号是商代文字。一项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从此揭幕。王懿荣成为甲骨文的第一位发现者。殷墟应该为王懿荣立一块纪念碑。

    1903年,学者和小说家刘鹗依靠王懿荣收藏的甲骨,编纂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1908年,继王懿荣之后的甲骨收藏大家罗振玉派人细心查访后始知甲骨出土于“滨洹之小屯”。殷墟,终于从混沌中现身。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没入地表之下的殷墟博物馆,龟甲造型俨然就是一个纪念符号。被纪念的前辈,在王懿荣、刘鹗、罗振玉之外,应该还有:

    第一位考释甲骨文的学者是孙诒让,1904年发表《契文举例》,开启考释甲骨文的先河。

    1917年,甲骨文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王国维发表《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首次从甲骨卜辞中成功辑出商王朝历代国王的世系,并与《史记·殷本纪》相对照,运用出土的甲骨文确认了《史记》所载商王朝的真实性。

    1928年,董作宾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代表前往殷墟,领导了殷墟的首次考古发掘。1929年,李济到达安阳,主持殷墟的发掘工作。1930年,梁思永加盟。1928年至1937年十年间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1937年后,因日本入侵华北而暂停。

    15次发掘,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证实了史书关于商代晚期都邑地望的记载,使得殷墟遗址曾经是商代晚期都邑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出土物包括数以万计的陶器、青铜器、石器等,获得甲骨24918片。其中最惊人的,是1936年发现的编号为YH127的大型甲骨埋藏坑,一次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完整的卜甲近300版。

    这个坑,在1936年的正式学名叫做YH127。而在其上方,已搭建仿古的茅舍。四周,则是绿草萋萋,安详自如。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1937年后,抗战,使殷墟发掘中断了十余年,其间,1939年,安阳村民从地下掘出司母戊大鼎。当时安阳已被日军占领,此鼎又被掩埋。1946年,河南驻军长官将其送往南京,为蒋介石贺寿,蒋交送中央博物院保管。

    1949年,中央博物院迁台湾,司母戊鼎竟然被意外地留在大陆。1959年,司母戊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殷墟博物馆所见的,只是一个复制品。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故名。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殷墟两项标志性的存在。

终点安阳,寻找历史的印痕(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