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搭乘大巴,经鹤壁到达安阳。
安阳,一个似乎不那么真切的地名,一个曾经以为只能从书籍中认知的地方。
安阳有殷墟,殷墟是中国文化的圣地,圣地中的圣地。
拍下殷墟前世界文化遗产勒石的时候,并不曾注意到正好有一只飞鸟穿越镜头上方。后来看到了,以为自己就是这一只飞鸟。
太多的好事之人列出清单,诸如十大必游之地等等,只不过偏重自然而不太在乎人文,九寨沟还有香格里拉之类,其实也不用太着急。而文明一脉,却是应该列出一份目录的。
明清:北京。两宋:开封、杭州。大唐:西安、洛阳。秦汉:西安。再往前,商:安阳殷墟。都城之外,还应列入:四川广汉三星堆,都江堰;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五台豆村佛光寺;山东曲阜;……
这份清单不管如何罗列,殷墟理应置于首位。
进入殷墟。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甲骨文发现地”,“司母戊”,这三组概念,却正好将殷墟的关键元素指示明白了:王朝,文字,技术。

中国的历史断代,不计算当代,由近及远大致是这么排列的:民国,清,明,元,金,辽,宋,五代,唐,隋,南北朝,晋,三国,汉,秦,周,商,夏。夏之前,可称史前。不说史前,夏就足够遥远了。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公布的年表中,将夏王朝的绝对年代规定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夏以后,即公元前1600年以后,商王朝启幕。
比较于夏王朝的扑朔迷离,商王朝要实在许多。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使商王朝走出传说变为信史。
商王朝的第一代商王名“汤”,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建国于“亳”,即今天的郑州或偃师附近,郑州的“商城”,也就是这个意思,说那就是亳的遗存,看起来也像是这么回事。大约到公元前14世纪晚期(一说公元前1300年),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商王朝自此不再迁徙,直至公元前1046年被周人所灭。
殷墟近旁的洹河。“盘庚迁于殷”,《尚书》是这么记载的。殷在洹水边,也就是现在的安阳。
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理由为:
“殷墟作为商王朝都邑,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殷墟的文化遗存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包括丰富的科学与科学发明与技术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与月相观察上的天文历法、刻写在甲骨上的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留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他们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制度和陵园制度初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殷墟的考古发现,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社会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物质证据,从而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