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过高考6---想起去年典型高三考妈的冬至计划
(2010-12-23 00:47:24)
标签:
转载 |
今天是冬至,意味着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了,而对高三生则更多地意味着高考年的临近。
那咚咚咚、咚咚咚的声音,不仅是在剁饺子馅儿,更是考妈们在全力为孩子们鼓劲儿的心声。不管高矮胖瘦、有无学历,不管善言还是喜静,所有的考妈们都在练内功,希望自己的心志意念力能为孩子加力。高三考妈们是最愿意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群体,也是最需要交流各种信息的家长,作为走过高考的家长,我很能理解这样迫切的心情。
当时,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相信孩子,不要焦虑;要细致观察孩子又要不干扰孩子;提前掌握信息,及时为孩子提供参考;保障孩子的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我平时就比较喜宅,高三更是谢辞所有的聚会或宴请,每天宅在家里,忙完了该忙的,就静静地看书。
翻开去年的日记,是平静的日子,谈论着对节气的感慨和冬至的菜单,还有看过的杂志,笔调舒缓、安适。唯有一段关于女儿英语学习的记述,节奏骤然加快,用词认真、高效,可见当时真正的心思重点还是在孩子的学习上,考妈的本色立马显现。
那是一段充满了张力的日子。。。。。。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明天就是冬至了,晚饭后听得楼上楼下好一阵咚咚咚的声音,肯定是在剁馅儿,准备明天包饺子吃呐。过冬至吃饺子是讲究早晨吃还是晚上吃?还有其他什么富有寓意的节目吗?科学上讲冬至是白天最短的一天,并且自此起白天一天比一天长,直至夏至。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且自夏至起白天一天比一天短,直至冬至。如此周而复始,四季更替,年年岁岁,沧海桑田。
年年冬至又夏至,古人是如何找到这黑白最长天的呢?
好像春分和秋分是黑白等长天,真神奇,古人是如何知道的?
发现节气的那些聪明的先祖们真是伟大啊,居然在观察和统计工具匮乏的人类早期,仅凭肉眼看天象,就能够准确描述气候递延变化的规律。我猜想,他们一定是生活在与我相仿的地理环境吧,否则,为什么千百年来的每一个节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节点标志居然完全符合实际,准确无误?我真想知道,是不是全国所有地方的气候变化都符合节气,南方的小雪大雪和三九寒天如何解读。希望《中国国家地理》能做一个节气的主题,比对每一个重要节气时节,全国各个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气候特点,以及全国典型地理气候在各个节气中的变化。
我要休假了!比我更高兴的是女儿和老公,纷纷开餐单,就点那些个程序复杂费工夫的菜。明天饺子是必定要做的,中午还要红烧丸子。但是我的手艺正在锻炼成长中,又没有菜谱做参考,感觉虽然“盛情”难却,却也是“盛名” 之下其实难副。不过还好,我就试一试。我刚才半躺在沙发上正在想明天的重点工作呢------一早的买菜买肉和下午的包饺子是手到擒来,没有问题,让人费思量的是丸子的红烧方法。想来想去,还是浇汁儿丸子汁儿甜皮儿脆馅儿香,红烧丸子可就是有些软糊了,以后找到好的菜谱再试着做吧。女儿也同意了,不过也许我把浇汁儿丸子渲染得过了,诱得女儿顺便又订了一份菜说过几天吃:狮子头!
昨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与女儿讨论人的记忆规律、背单词的科学高效方法和符合女儿记忆特点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按照特定的时间间隔重复学单词,应该能够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更牢固地记住,因为多次重复的知识,才能固化成自己的知识而经久不忘。
女儿还是决定自己抄单词,并把它作为背单词的第一遍,记忆指标是50%,晚上回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强力地主攻单词,完成记忆指标80%,第二天晚上,再过一遍目,则100%掌握,隔一天的晚上再扫一眼,就应该能够将那些单词固化在心中了,任何时候都能拿出来组词、作文、对话。
也许有些词汇还需要第五、第六遍,没关系,只要多重复,没有记不住的,要点是:一次时间少,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多次重复。
翻了翻《人与自然》,Y2Y主题:将从美国黄石公园到加拿大育空公园的狭长深远的原生态地貌地域列为自然保护区。据称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儿没有被人类侵染的多物种聚集共生的原始地域,从图片上就可以感受到其野性地貌的多姿多彩。还是有富裕的财力啊,这么大的区域,这么多的物种,想保护了就可以着手进行,国家和民众都支持。假设过了若干若干的年以后,在“石油美元”已成为历史、“低碳美元”业已过时时,是不是美国可以以“原始风景美元”规范、制衡、指导------称霸世界?
让我一想起就揪心的事是:美丽的新疆伊犁草原,在地下水被抽空了的时候,还能称为草原吗?人类到底需要多少煤气,非得从地下挖出了煤,再抽出了地表生命之源的地下水来冲、制煤气?
不要再让大同二十年疾速衰败的生态悲剧在伊犁草原重演了!
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是啃光地球吧。也许,现在在英国掀起的田园热,是人类觉醒的曙光?村姑、农夫,一些家畜、一点儿田地,荷锄而立,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无限生机。
其他相关:
更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