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可怕的“人生设计在童年”

(2010-03-30 21:54:30)
标签:

转载

广大教育

有一个父亲,听了“人生设计”这个词热血沸腾,便炮制了一份孩子的人生发展路线图,

即,21岁当博士,将来的职业呢?他听说“同声传译”这个职业薪水很高,

于是,就写到:博士上完就考证书,当同声传译员。

 

这个家长很糊涂。他不知道,博士本身往往就意味着一种职业,是学术研究性的职业。

而同声传译则跟学术研究没多大关系,是技能性的职业。这两者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制定完这个计划,他又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他放弃了工作,开办了私塾,自己当先生,自己制定课程大纲,

教自己的女儿和一些慕名而来者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他的教学方法中,很多都是我质疑过的,什么卡尔维特法,什么超级识字法,

什么右脑照相记忆法...

 

这是凑巧吗?不是凑巧,而几乎是一种必然。

 

首先,前面提到,这个人是个糊涂人,糊涂人很容易做出糊涂选择。

 

其次,这个人是急功近利的。他恨不得越早出成绩越好,这才对得起自己抛弃职业,

开办私塾的投入。而我质疑的那些方法,恰好迎合了他的这种心态,

所以,他看到这些东西可谓如获至宝。

 

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的早教之父不是陈鹤琴,陶行知,而是一个叫冯德全的人。

而冯德全...CCTV的《经济与法》节目刚刚播放过一个片子,大家可以去看看。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前段时间,此人颇为卖力地推销过女儿的各种神奇表现。

比如读经,比如识字。出了不小的风头,还被媒体报道过一阵。

 

而之所以出风头,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在多篇文章里提到的“表演性能力”几个字。

 

他热衷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内功与真正潜力,而是那些过期作废的“表演性能力”。

 

如果倒退1000年,方仲永那个时代,这种“表演性能力”的确能够带来不小的收益,

比如,方仲永的父亲可以带孩子到处表演,混吃混喝了好多年。

 

如果倒退200年,卡尔维特那个时代,这种“表演性能力”也能够带来不小的收益。

卡尔维特甚至受到国王的召见。

 

如果倒退30年,宁铂那个时代,这种“表演性能力”同样会造成举国轰动的效果。

可是,时至今日。再走这条老路,多少有点生不逢时。

 

把人生和设计两个词放在一起本来就有些可笑。

而“人生设计在童年”,就不仅仅是可笑而是有些可怕了。

 

先不说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我们的设计是否能够成功,

就说对孩子设计这件事,我们究竟有没有资格对孩子进行设计?

 

我们自己对社会、人生、教育都一知半解,怎么敢给孩子做人生设计?

甚至有些家长,就像上面这个父亲一样,满脑子错误观念,

一旦这种设计出现重大失误,买单的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些主张人生设计在童年的人,我看了看他的方法,简单粗鄙到让人震惊。

首先,看报纸上的统计以及排行榜之类,看哪些职业赚钱最多。

 

然后,就让孩子瞄准这些职业做准备。比如,看到律师薪水高,就让孩子准备当律师。

他以为自己很聪明,实际上这种目标随便一个人都能想到,这些高薪职业是很多人都紧盯的目标。因此,有多高的薪水,就有多么激烈的竞争。

 

前段时间有个报道,法律、经济、生物这些热门专业反而出现就业困难,

而船舶、机械这些冷门专业反而就业情况良好。

 

今天的社会,变化是很快的,几年前热门的职业,几年后就可能变成冷门。

就连到了大学进行职业设计都不保险,别说在孩子的童年进行所谓的人生设计了。

 

在童年无法进行人生设计,并不意味着家长们无所作为。

我们可以在童年给孩子打基础,确切说,是“人生准备在童年”,

童年也好,甚至大学也好,都是为孩子走进社会做一种准备。

把基本功打好,同时尊重孩子个性的选择,这样的孩子适应力会更强。

 

我谈到的ICE、画画等话题,实际上都是说在童年给孩子更多准备,

有一些基本技能为基础,再加上有智慧的头脑,这样的学生,

在变动不居的社会里,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