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脏衰盛,均可影响发质

(2012-12-22 07:23:55)
标签:

吴大真

我的中药养发书

美容美发

健康养颜

健康

分类: 我的中药养发书
头发的问题,除了跟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有关外,实际上与五脏的衰盛关系也非常大。
  肾我们前面讲到过了,我们先来看与其相对的后天之本——脾胃是怎么影响毛发健康的。在中医看来,血盛则发润,血衰则发衰。我们体内的血液每天都在更新,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因此,营养不足的人很容易出现贫血。营养来自于我们每天的饮食,但饮食是不能直接变成血液的,它必须经过转化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要是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不彻底就被吸收入血液,还有可能出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的原因。饮食的消化吸收是脾胃的主要职责,食物进入肚子后.脾胃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提出来,把这些精华部分输送到肺,再经肺的进一步转化才变成血。脾胃在血的生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血液与毛发的荣枯密切相关,脾胃的功能状况会影响到毛发的生长。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小孩长期消化不良,他的头发又黄又稀,也没有光泽,就是脾胃虚弱引起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脾必须将其吸收的饮食精华输送到肺,经过肺的进一步作用,再将这些精华布散到全身,使得皮肤滋润,毛发有光泽。如果肺不能正常行使它的功能,势必会累及毛发的生长,所以中医有“肺者,其华在毛”之说。“华”就是外在表露之意。这说明肺机能的盛衰可从毛发的荣枯来推断。
  我们再来看肝的作用。
  头发的生长离不开营养,而营养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上达头部,如果这条运输的途径发生中断,就算是体内的营养严重过剩,头发也得不到滋润。运输途径的畅通,需要肝来协助。因为,肝在五行中属木,古人以树枝在春风中升发、舒展、条达的形象来比喻肝的特性,所以肝有“性喜条达”的说法,也就是说肝具有疏通开泄的功能。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的气血才能顺利流动,心情开朗、乐观、舒畅。如果因情绪不佳。会影响肝的功能,导致肝气不能疏泄,则人体的通道就会出现阻塞.气血的流通肯定不顺畅,当然营养也就不能顺利上达。头发营养供应出现障碍,便会枯槁脱落。
  五脏之中的心,它又和毛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刚才已经说过,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中医所讲的气有许多种,其中就包括五脏之气。五脏之中,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主要动力。当心功能异常,导致血液运行失常,不能充分发挥其滋养作用,这就会导致毛发枯焦脱落。
  五脏虽各有所主,但是,脏腑之间互有关联和影响,既可相互配合,又可彼此制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毛发的生长、荣枯,与精、气、血、脏腑和经络均有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能导致毛发病变。因此,对于五脏的保养,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保养方法,那有没有一些既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即将介绍到的“赤龙搅海”功就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可调理五脏的养生功。
  关于赤龙搅海的最早记载无从可考。相传,三国时期有位叫皇甫隆的老者,他一百多岁了,仍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康体健。当时叱咤风云的曹操还向他请教过长生之术。他告诉曹操:“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这里的“玉泉”其实就是唾液。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活动舌头,直至用舌搅出唾液,然后徐徐咽下。这种咽津养生功,道教称之为“玉液还丹”,并把它发扬光大,隋唐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称之为赤龙搅海。俗称舌功,即用舌头在口腔里搅动,从而促进唾液的产生。
  赤龙搅海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要心平气静。然后,将舌在口中上下、左右依次轻轻地搅动各9次,先左后右,以舌搅津,通过搅动舌体,以促进唾液的产生,再将练功产生的这些唾液鼓漱十余下,分作三口慢慢咽下。注意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咽津的时候,要汩汩有声,但不宜太猛。
  经常练习赤龙搅海功,可以固齿、健脾胃。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头发乌黑,令人寿而不老。
  这么简单的功法能调理五脏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唾液的作用,唾液是人体的精华,与健康长寿息息相关。古人称唾液为神水、灵液、琼浆、玉醴等,颇受医家和养生学家重视。明代龚居中在《洪炉点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
  此外,舌头和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舌为心之苗,脾经连于舌根、散于舌下,肾经也通舌根,肝经行颊里环绕口唇,喉咙发音更离不开肺气。不但如此,舌的活动还牵扯到任脉,所以说,舌的活动对所有的脏腑都有补益作用。也能起到保养五脏而生发养发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