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便看看 |
双面神兽——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Steven Spielberg
刘铮
神话传说总是会造出一些“组合型”的怪物,比如鹰头狮身的“格里芬”呀,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呀,还有猪鼻鹿角蛇身鹰爪的“龙”呀,这些怪物同时具有参与组合的所有生物的能力,无不威力非凡。如果一个人也拥有某种非同寻常的“组合配方”,那么他往往也会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能力。姚明同时拥有超高的身材和灵活的身手,于是成为篮球世界的霸主;而在电影界,有一个人同时拥有孩子的心态和成人的智慧,于是成为了造梦工厂的王者,他的名字就叫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作为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威力无人可以置疑。可以说,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史,就是不断创造电影类型的历史,他所创造的模式,引领的潮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电影导演还要多。1975年使斯皮尔伯格一举成名的《大白鲨》创造了高科技打造的精致怪兽片类型,影响了后来的《异形》《铁血战士》等一系列影片;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和1982年的《外星人》创造了“善意的异型生物”的类型,影响了后来的《天茧》《霹雳五号》等一系列影片;1981年的《夺宝奇兵》确立了异域冒险题材的新标准,使从《木乃伊》到《古墓丽影》的一系列影片试图向它看齐;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开创了用电脑动画创造神奇生物的先河,带来了从《狂蟒之灾》到《火龙帝国》的一系列跟进者;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创了“纪实风格战争动作片”的先河,孕育出了后来的《黑鹰坠落》和《士兵宣言》。
绝大多数导演在创作出一、两部惊世之作之后,余下的时间都在“安度晚年”或者造一些垃圾,而斯皮尔伯格在将后三十年的时间中却能不断创造商业片的奇迹,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斯皮尔伯格从未停止探索自己不熟悉的电影艺术领域。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商业片的同时,一直在尝试着拍摄文艺片和历史片,于是我们看到了《紫色》《天长地久》(Always)《太阳帝国》《辛德勒的名单》和《断索怒潮》(Amisted)。近两年,斯皮尔伯格的风格又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曾经确立过“美国大片”经典风格的大导演,开始尝试近年新流行的电影风格,在他的新片《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和《有种就来抓我》中,我们看到了以往斯皮尔伯格影片中从未见到过的表现主义的构图、电脑手段修改的颜色,以及“非斯皮尔伯格”式的节奏处理。并且在前两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库布里克式的,“黑暗”“凶狠”的细节处理。
面对如此众多的风格,似乎很难为斯皮尔伯格下一个断语。诸多的评论说斯老是“娱乐片的天才”、“有良知的艺术家”、“电影技术的大师”似乎都搔不到痒处。拍摄娱乐片的高手还有太多太多,说起天才,似乎蒂姆·伯顿、保罗·维尔霍文(《机器战警》《本能》)等一班“怪物”比斯皮尔伯格更配得上这个称号;而把宏扬社会良知为己任的艺术家在独立制片领域俯拾皆是,怎么也轮不到斯皮尔伯格;说到使用电影技术,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朗·霍华德、彼得·杰克逊(《指环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斯皮尔伯格跟他们比试起来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是如果说斯皮尔伯格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就更是一派胡言,而且本文也将因为没有说出任何观点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好吧,下面就让我们挖一挖斯皮尔伯格影片中那些常被提到或者很少被提到的特点,从而给他画一幅画像吧。
比起其它以特技取胜的商业片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实在。比起之前的怪兽片,《大白鲨》实实在在地表现了那条鲨鱼的风采,《侏罗纪公园》更是以相当长的镜头表现了活蹦乱跳的恐龙,比起语焉不详的《异形》之类真是“实在”的多。同样,在《外星人》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非人类主角;在《太阳帝国》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空袭场面;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枪林弹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对“玩转”这些玩意儿的兴趣,已经独立于影片整体创作之外。
不但如此,斯老还有一股“不玩过瘾势不罢休”的劲头儿。1977年他执导了《第三类亲密接触》,觉得没过足瘾,于是在1982年又执导了《外星人》;1988年他制作了动画片《小恐龙历险记》,觉得没过足瘾,于是又在20世纪90年代导演了两部《侏罗纪公园》;1993年他执导了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觉得不过瘾,又于1998年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还是不过瘾,于是制作了电视剧集《兄弟连》;2001年他执导了库布里克的“遗腹子”《人工智能》觉得不过瘾,2002年又推出了更“库布里克”的《少数派报告》……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不但在具体事物上追求“实在”,“过瘾”,而且也擅长表现最“实在”的情感内容。凡是斯皮尔伯格最成功的电影,都是那些感情最简单,或是最直接,最浓厚的电影。《夺宝奇兵》系列追求的就是轻松热闹,发自人类最简单的好奇心和自大感;《外星人》表现了孤独和友谊,让全场的小朋友哭成一片;而《辛德勒的名单》表现的是最简单、最炽烈的对受难者的同情,足以使成年人的潸然泪下而不觉羞悔。相反,当斯皮尔伯格表现那些比较复杂的思想,比较丰富的情感内容时,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力道不够,就像《紫色》《太阳帝国》和《少数派报告》要情节有情节,要气氛有气氛,但总是有种不够透亮的感觉。
最后,也是最常被人提到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喜欢以孩子为主角,从《外星人》《太阳帝国》《侏罗纪公园》《鬼马小精灵》到《人工智能》都是如此;而且他电影里的儿童角色往往比成人更出色,证据之一是有好几个童星通过他的电影而最终大红大紫,其中包括德鲁·巴里摩尔(《外星人》)、里弗·菲尼克斯(《印第安纳·琼斯和圣杯》)、克里斯汀·鲍尔(《太阳帝国》)、克里斯蒂娜·里奇(《鬼马小精灵》)等等。
好了,通过以上的特点,我们终于可以给作为艺术家的斯皮尔伯格画上一幅“草图”。实际上,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源泉,几乎全部来自童年时的恐惧和梦想,痛苦和欢乐。斯皮尔伯格小时候随家庭四处迁移,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所以时时感到孤独,只能以幻想为伴,于是“幻想”和“孤独”就成了他影片的两个最鲜明的主题,从表现幻想的《夺宝奇兵》到表现孤独的《太阳帝国》,再到幻想和孤独共生的《外星人》和《人工智能》概莫如此;为了战胜童年时独处的恐惧,斯皮尔伯格让恐怖的形象自己现身,于是有了《大白鲨》和《侏罗纪公园》;为了抚平童年时被“排犹主义者”侮辱所留下的心灵创伤,他拍了《辛德勒的名单》;为了战胜与严父不和造成的阴影,他让《印第安纳·琼斯和圣杯》里的老少琼斯重归于好,后来又拍了关于父子关系的《铁钩船长》……斯皮尔伯格曾说过:“我从不去看心理医生,我用影片自我治疗”。当然,斯皮尔伯格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也不忘过一把玩瘾,在前面提到了“实在”“过瘾”之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小孩拆玩具”时的那种热情和执着。
然而,在另一方面,斯皮尔伯格却表现出最圆熟,最敏锐的成人心智。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强大的把握能力,很难想像,一个认识幼稚,对事物没有深入独到见解的人能够如此正确地把握节奏、如此流畅地切换场景和讲述故事。而作为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斯皮尔伯格不但有最敏锐的商业眼光,他看中的题材十有八九都有丰厚的商业回报,而且和“烧钱机器”詹姆斯·卡梅隆成鲜明的对比,斯皮尔伯格拍摄和制片的电影总是能把成本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像《侏罗纪公园》的投资是6300万美元,《天地大冲撞》是7500万美元,《拯救大兵瑞恩》是7000万美元,5000万到8000万的投资既能保证影片的质量,又不至于血本无归,算盘可谓打得精细。斯老省钱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特技不求多,只求精,于是我们发现在《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现,而在《天地大冲撞》里最后二十钟彗星才撞到地球。如果省不了钱,斯老会想别的办法,像《少数派报告》的投资为一亿零二百万美元,而其中做了“软广告”的品牌为影片贡献了2500万美元,创造了历史的最高纪录——看看塞满《少》片中那些赤裸裸的产品广告,你不得不佩服斯老的魄力!
事业成功的人往往会把周围搞得鸡飞狗跳,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度过余生,但斯老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斯皮尔伯格的《甜糖镇快车》上映之后,曾给前来环球公司的电影系学生开一次讲座。当时有个年轻人恳请斯皮尔伯格过目他的学校作品,斯皮尔伯格欣然从命,此后一直对他大力提携。这个年轻人名叫罗伯特·泽米基斯,日后拍摄了《回到未来》三部曲、《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阿甘正传》等有口皆碑的佳作。斯皮尔伯格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导演还包括克里斯·哥伦布(《独自在家》《窈窕奶爸》《哈利·波特》前两部)、乔·丹蒂(《小精灵》)、山姆·门德斯(《美国美人》《绝命道路》)等人,至于他和乔治·卢卡斯、朗·霍华德以及两个“阿汤哥”等实权人物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有了这么多大腕死心踏地的协助,斯老的事业能不火吗?
最神的还是1995年,他和同是犹太人的乔弗瑞·卡曾伯格、大卫·葛芬共同组成了“梦工厂”电影公司,这是50几年来好莱坞新诞生的唯一的大公司。卡曾伯格曾经因为争夺“王位”而和迪斯尼的CEO迈克尔·伊斯内尔闹翻,被踢出了迪斯尼,带着该公司的核心机密跑到了梦工场,用人家《虫虫危机》的创意拍了《蚁哥正传》,更复制人家的风格拍了《埃及王子》和《小马从军记》,回头还以“未履行合同”跟人家打官司,让迪斯尼赔了2亿5千万美元。葛芬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白手起家的十亿美元富翁经常被人骂成浑蛋加疯子,他会毫无征兆地对着亲朋好友的脸破口大骂,然后甩头就走。就是这么两个家伙,和斯皮尔伯相处的还挺好,把“梦工场”搞得挺红火。红火到什么程度?1999、2001和2002三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国美人》《角斗士》和《美丽心灵》都是“梦工场”出品,而且这个公司的《怪物史莱克》还顺带拿了2002年的“最佳动画片”奖!
无疑,保持着孩子的心态,同时又有着成人心智的斯皮尔伯格,没有理由不成为“梦工场”乃至好莱坞这个大的“造梦工场“的王者,他使最狂野的梦能在现实的电影中实现,无疑也是我们这些影迷的一大幸事。
作为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威力无人可以置疑。可以说,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史,就是不断创造电影类型的历史,他所创造的模式,引领的潮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电影导演还要多。1975年使斯皮尔伯格一举成名的《大白鲨》创造了高科技打造的精致怪兽片类型,影响了后来的《异形》《铁血战士》等一系列影片;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和1982年的《外星人》创造了“善意的异型生物”的类型,影响了后来的《天茧》《霹雳五号》等一系列影片;1981年的《夺宝奇兵》确立了异域冒险题材的新标准,使从《木乃伊》到《古墓丽影》的一系列影片试图向它看齐;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开创了用电脑动画创造神奇生物的先河,带来了从《狂蟒之灾》到《火龙帝国》的一系列跟进者;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创了“纪实风格战争动作片”的先河,孕育出了后来的《黑鹰坠落》和《士兵宣言》。
绝大多数导演在创作出一、两部惊世之作之后,余下的时间都在“安度晚年”或者造一些垃圾,而斯皮尔伯格在将后三十年的时间中却能不断创造商业片的奇迹,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斯皮尔伯格从未停止探索自己不熟悉的电影艺术领域。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商业片的同时,一直在尝试着拍摄文艺片和历史片,于是我们看到了《紫色》《天长地久》(Always)《太阳帝国》《辛德勒的名单》和《断索怒潮》(Amisted)。近两年,斯皮尔伯格的风格又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曾经确立过“美国大片”经典风格的大导演,开始尝试近年新流行的电影风格,在他的新片《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和《有种就来抓我》中,我们看到了以往斯皮尔伯格影片中从未见到过的表现主义的构图、电脑手段修改的颜色,以及“非斯皮尔伯格”式的节奏处理。并且在前两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库布里克式的,“黑暗”“凶狠”的细节处理。
面对如此众多的风格,似乎很难为斯皮尔伯格下一个断语。诸多的评论说斯老是“娱乐片的天才”、“有良知的艺术家”、“电影技术的大师”似乎都搔不到痒处。拍摄娱乐片的高手还有太多太多,说起天才,似乎蒂姆·伯顿、保罗·维尔霍文(《机器战警》《本能》)等一班“怪物”比斯皮尔伯格更配得上这个称号;而把宏扬社会良知为己任的艺术家在独立制片领域俯拾皆是,怎么也轮不到斯皮尔伯格;说到使用电影技术,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朗·霍华德、彼得·杰克逊(《指环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斯皮尔伯格跟他们比试起来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是如果说斯皮尔伯格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就更是一派胡言,而且本文也将因为没有说出任何观点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好吧,下面就让我们挖一挖斯皮尔伯格影片中那些常被提到或者很少被提到的特点,从而给他画一幅画像吧。
比起其它以特技取胜的商业片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实在。比起之前的怪兽片,《大白鲨》实实在在地表现了那条鲨鱼的风采,《侏罗纪公园》更是以相当长的镜头表现了活蹦乱跳的恐龙,比起语焉不详的《异形》之类真是“实在”的多。同样,在《外星人》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非人类主角;在《太阳帝国》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空袭场面;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我们看到了最“实在”的枪林弹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对“玩转”这些玩意儿的兴趣,已经独立于影片整体创作之外。
不但如此,斯老还有一股“不玩过瘾势不罢休”的劲头儿。1977年他执导了《第三类亲密接触》,觉得没过足瘾,于是在1982年又执导了《外星人》;1988年他制作了动画片《小恐龙历险记》,觉得没过足瘾,于是又在20世纪90年代导演了两部《侏罗纪公园》;1993年他执导了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觉得不过瘾,又于1998年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还是不过瘾,于是制作了电视剧集《兄弟连》;2001年他执导了库布里克的“遗腹子”《人工智能》觉得不过瘾,2002年又推出了更“库布里克”的《少数派报告》……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不但在具体事物上追求“实在”,“过瘾”,而且也擅长表现最“实在”的情感内容。凡是斯皮尔伯格最成功的电影,都是那些感情最简单,或是最直接,最浓厚的电影。《夺宝奇兵》系列追求的就是轻松热闹,发自人类最简单的好奇心和自大感;《外星人》表现了孤独和友谊,让全场的小朋友哭成一片;而《辛德勒的名单》表现的是最简单、最炽烈的对受难者的同情,足以使成年人的潸然泪下而不觉羞悔。相反,当斯皮尔伯格表现那些比较复杂的思想,比较丰富的情感内容时,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力道不够,就像《紫色》《太阳帝国》和《少数派报告》要情节有情节,要气氛有气氛,但总是有种不够透亮的感觉。
最后,也是最常被人提到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喜欢以孩子为主角,从《外星人》《太阳帝国》《侏罗纪公园》《鬼马小精灵》到《人工智能》都是如此;而且他电影里的儿童角色往往比成人更出色,证据之一是有好几个童星通过他的电影而最终大红大紫,其中包括德鲁·巴里摩尔(《外星人》)、里弗·菲尼克斯(《印第安纳·琼斯和圣杯》)、克里斯汀·鲍尔(《太阳帝国》)、克里斯蒂娜·里奇(《鬼马小精灵》)等等。
好了,通过以上的特点,我们终于可以给作为艺术家的斯皮尔伯格画上一幅“草图”。实际上,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源泉,几乎全部来自童年时的恐惧和梦想,痛苦和欢乐。斯皮尔伯格小时候随家庭四处迁移,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所以时时感到孤独,只能以幻想为伴,于是“幻想”和“孤独”就成了他影片的两个最鲜明的主题,从表现幻想的《夺宝奇兵》到表现孤独的《太阳帝国》,再到幻想和孤独共生的《外星人》和《人工智能》概莫如此;为了战胜童年时独处的恐惧,斯皮尔伯格让恐怖的形象自己现身,于是有了《大白鲨》和《侏罗纪公园》;为了抚平童年时被“排犹主义者”侮辱所留下的心灵创伤,他拍了《辛德勒的名单》;为了战胜与严父不和造成的阴影,他让《印第安纳·琼斯和圣杯》里的老少琼斯重归于好,后来又拍了关于父子关系的《铁钩船长》……斯皮尔伯格曾说过:“我从不去看心理医生,我用影片自我治疗”。当然,斯皮尔伯格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也不忘过一把玩瘾,在前面提到了“实在”“过瘾”之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小孩拆玩具”时的那种热情和执着。
然而,在另一方面,斯皮尔伯格却表现出最圆熟,最敏锐的成人心智。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强大的把握能力,很难想像,一个认识幼稚,对事物没有深入独到见解的人能够如此正确地把握节奏、如此流畅地切换场景和讲述故事。而作为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斯皮尔伯格不但有最敏锐的商业眼光,他看中的题材十有八九都有丰厚的商业回报,而且和“烧钱机器”詹姆斯·卡梅隆成鲜明的对比,斯皮尔伯格拍摄和制片的电影总是能把成本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像《侏罗纪公园》的投资是6300万美元,《天地大冲撞》是7500万美元,《拯救大兵瑞恩》是7000万美元,5000万到8000万的投资既能保证影片的质量,又不至于血本无归,算盘可谓打得精细。斯老省钱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特技不求多,只求精,于是我们发现在《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出现,而在《天地大冲撞》里最后二十钟彗星才撞到地球。如果省不了钱,斯老会想别的办法,像《少数派报告》的投资为一亿零二百万美元,而其中做了“软广告”的品牌为影片贡献了2500万美元,创造了历史的最高纪录——看看塞满《少》片中那些赤裸裸的产品广告,你不得不佩服斯老的魄力!
事业成功的人往往会把周围搞得鸡飞狗跳,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度过余生,但斯老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斯皮尔伯格的《甜糖镇快车》上映之后,曾给前来环球公司的电影系学生开一次讲座。当时有个年轻人恳请斯皮尔伯格过目他的学校作品,斯皮尔伯格欣然从命,此后一直对他大力提携。这个年轻人名叫罗伯特·泽米基斯,日后拍摄了《回到未来》三部曲、《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阿甘正传》等有口皆碑的佳作。斯皮尔伯格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导演还包括克里斯·哥伦布(《独自在家》《窈窕奶爸》《哈利·波特》前两部)、乔·丹蒂(《小精灵》)、山姆·门德斯(《美国美人》《绝命道路》)等人,至于他和乔治·卢卡斯、朗·霍华德以及两个“阿汤哥”等实权人物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有了这么多大腕死心踏地的协助,斯老的事业能不火吗?
最神的还是1995年,他和同是犹太人的乔弗瑞·卡曾伯格、大卫·葛芬共同组成了“梦工厂”电影公司,这是50几年来好莱坞新诞生的唯一的大公司。卡曾伯格曾经因为争夺“王位”而和迪斯尼的CEO迈克尔·伊斯内尔闹翻,被踢出了迪斯尼,带着该公司的核心机密跑到了梦工场,用人家《虫虫危机》的创意拍了《蚁哥正传》,更复制人家的风格拍了《埃及王子》和《小马从军记》,回头还以“未履行合同”跟人家打官司,让迪斯尼赔了2亿5千万美元。葛芬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白手起家的十亿美元富翁经常被人骂成浑蛋加疯子,他会毫无征兆地对着亲朋好友的脸破口大骂,然后甩头就走。就是这么两个家伙,和斯皮尔伯相处的还挺好,把“梦工场”搞得挺红火。红火到什么程度?1999、2001和2002三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国美人》《角斗士》和《美丽心灵》都是“梦工场”出品,而且这个公司的《怪物史莱克》还顺带拿了2002年的“最佳动画片”奖!
无疑,保持着孩子的心态,同时又有着成人心智的斯皮尔伯格,没有理由不成为“梦工场”乃至好莱坞这个大的“造梦工场“的王者,他使最狂野的梦能在现实的电影中实现,无疑也是我们这些影迷的一大幸事。
后一篇:什么是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