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三价合一”来了?如此重大却为何连场新闻发布会都没有?

(2018-03-29 09:18:52)
标签:

深圳“三价合一”来了

如此重大却为何

连场新闻发布会都没有


深圳“三价合一”来了?如此重大却为何连场新闻发布会都没有?

 

胡文

 

328日,传闻和吹风已久的深圳“三价合一”似乎真的来了。但种种细节,又不乏怪异之处。

 

当天下午,网上流传出与之相关的两件证据。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关于建立信息互通查询机制规范购房融资的通知》文件照片,二是所谓“深圳金融网”有关这份通知的照片。

 

但奇怪的是,网上流传的文件照片不知从何处发出,因为当天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及其它两个相关部门都没有举行过相关新闻发布活动,至于“深圳金融网”可能属于内部网,互联网上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也就是说,看起来有着红头文件,看似十分权威的重大新闻在发布这一重要环节却来历不明,如同偷偷摸摸一般。

 

更为让人不解的是,即便不举行新闻发布会,如果相关部门以信息公开的方式发布,也算基本合格。但“文过是非”查询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三大部门官网,都没有看到这一文件内容。因此,昨天出现在网上乃至各个朋友圈的深圳“三价合一”报道,严格来讲,都是没有新闻主角或新闻出处的,都是属于推测性而非证实性报道。

 

今天查看主流媒体报道采用的信源,都是来自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的一篇新闻通稿。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表示,根据中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总体定位,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 人民银行 银监会关于规范购房融资和加强反洗钱工作的通知》(建房〔2017215号)完善房地产金融调控的政策要求,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联合发布通知,建立信息互通查询机制,规范购房融资,坚决遏制“阴阳合同”和“高评高贷”现象,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发布后,各商业银行、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将在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法落实通知精神,要求客户如实申报成交价格。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将继续加强购房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检查。

 

事实上,在联合发出的通知中,深圳市规划国土委顶多算是第三主角。第一第二大主角都不发声,仅以第三主角一篇新闻通稿替代,这事怎么品味也不对味。

 

更重要的是,这一通知事关深圳千家万户,其政策性和操作性极强。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办理房屋贷款业务,要以房地产信息系统中查询到的网签合同和住房套数查询结果作为审核依据,并以网签备案合同价款和房屋评估价的最低值作为计算基数确定贷款额度。这一要求,是不是就等同于“三价合一”?因为三个部门都没有权威解读,实际上对此的相关分析解读,都是以自媒体甚至是以中介为主。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当事的主管部门没有详尽解释的真空之下,实际上都要打个问号。“文过是非”的理解是,所谓的实际成交价、合同网签备案价和银行贷款评估价“三价合一”,实际上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做到完全合一,鉴于目前国土部门的评估指导价并未上调,依然低于银行贷款评估价。那么,在网签时,其效果是“二选一”,即要么“去杠杆”,要么“多交税费”。在实际操作中,只要能多付首付的,就不会多交税费。反之则是,希望少付首付的,则要多交税费。

 

在新闻通稿中,还有如下表述:该政策实施将全面压缩“阴阳合同”生存空间,打击利用高杠杆投资投机购房,夯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二手房价格过快上涨,并提高税赋公平性。同时,也将完善二手房市场监测管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主管部门全面掌握真实二手房成交价,为房地产调控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在执行层面,依然缺乏对具体操作的解释,以及税费具体变化的具体指导。于是,在这一方面,中介反倒成了权威声音。

 

由此看来,即便是如此重要且与市民利益攸关的新闻发布,有关部门依然不习惯或者不愿意采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与媒体和公众作最为直接、有效和高质量的沟通以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自我放弃了新闻解释权,从而放弃了舆论主导权。这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以及信息公开已经成为行政的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实在令人遗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2015世纪之问:美国将会衰落吗?中国将超过美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