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胡锡进聊起买房,这般画风会拉仇恨吗?

标签:
当胡锡进聊起买房这般画风会拉仇恨吗? |
当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聊起买房,这般画风会拉仇恨吗?
胡文
楼市又有两个大消息。
消息一是来自北京。在3.17北京楼市调控升级之后,北京市住建委执法部门随即进行了随机执法检查,检查重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虚假房源及价格信息、参与炒房、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两房企一中介被责令改正。与此同时,相关政策解读也出炉了。
据北京晚报3月20日报道,在北京楼市新政实施后,通过离婚规避新政的办法已不看行。因为贷款记录是按家庭算的,不管本人还是配偶,只要贷过款的,就算有贷款记录了。
一种情况:离婚前夫妇双方购买住房时申请过贷款,不管你是借款申请人还是共同申请人,也不管贷款是否已还清,夫妇双方都将有贷款记录了,即使离婚了,也不管离婚后双方是否分别组建了新家庭,还是仍然单身,那么本人(或新组建家庭)名下都算有贷款记录。
第二种情况:夫妇一方曾在结婚前贷过款的,不管是否房子已卖或贷款已还清,那么家庭名下都算有住房贷款记录了,再购房申请贷款时按二套房贷政策执行。
消息二还是来自北京。据环球时报官方微博3月19日报道,该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其《胡侃》栏目中聊起买房。他说,这个问题在中心大城市最突出,老胡的建议是,举全家之力能把首付付了,月供也能承受,能早买就早买,别犹豫。至于学区房,有力量就买,如果买不起,千万别跟自己较真。别让你的全家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个比喻给绑架了。
胡锡进说了三层意思。
第一,房子确实很重要。我第一次有自己的房子是31岁,才30几平米,很旧的房子,但当时幸福死了。现在都是买房,我认为只要有能力,我是指能把全家的钱凑起来够首付,月供也能承受,就别犹豫,能早买就早买,我是说自己住的房子,不是指投资。自住房没啥亏了赚了的,买了心理就踏实了。
第二学区房的事。老胡很理解,也是有力量咱就买。但是呢最好学区的房子,咱如果买不起千万别较真。全国要说北京、上海的好学区最多了,但是一共才几个?大家一起来拼那一点优质资源太累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好,但是说实话,这个比喻它的误导成分太大了。它如今成了一个集体过不去的牛角尖。
第三,新一代进入中心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全世界都是。在美国,从小地方往纽约移民,同样挺难的。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周围有大批贫民窟,里面住的可不都是这个捡废品、收破烂的,他们很多都是白领。中国过去拿户籍堵人口流动,现在不那样了,但中心大城市的高房价成了新的障碍。我想说如果你选择,坚决选择移民,从一个小地方去大的中心城市打拼,就需要有勇气,不惧竞争,这个舆论可以批评、抱怨,但是你个人少抱怨,多努力,因为抱怨帮不了你的忙,能够为你创造更多机会的,还是你要努力。
胡锡进常年对国内外时事发表评论,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但放弃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华一事不说,换成了买房,还是十分难得。因此,有必要探究一番。
一、作为媒体人,胡锡进没有回避舆论热点和难点,体现了媒体人的担当,应当为他点赞。
二、作为过来人,胡锡进没有拿鸡汤忽悠大家,说的都是大实话。比如房子确实很重要,比如能早买就早买,比如说学区房有力量咱就买。即便是“能早买就早买”其实暗含了房价上涨这个基本判断。
三、作为总编辑,胡锡进充分领会“房住不炒”的定位,因此,他特别强调这是自己住的房子,不是指投资。
四、作为观察者,胡锡进将一线城市购房难从中国范畴提升到了世界范围,激励年轻人依然要有勇气,不断努力。可以说,直到最后,胡锡进才放了一点鸡汤。
再说回到北京的“双认”措施,这一辣招可能将有更多城市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