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动机不纯”,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这话是说给谁听的?

标签:
严防“动机不纯”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这话是说给谁听的? |
严防“动机不纯”,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这话是说给谁听的?
胡文
新华网上的一篇报道,在保险业引起很大关注。
这篇文章题为《想吃保险牌照这个“香饽饽”要有真本事》,其中干货多多,尤其在中国人民银行17日晚发布了多次提到“风险”和“泡沫”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之后,这篇文章值得与该报告结合起来分析。
这篇报道是在2016年资产总量突破15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13万亿元的背景下发布的,因而备受关注。
一、让真正想做保险的人进入保险业,严防“动机目的不纯”的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确保“保险姓保”。这些提法是从源头上确保保险业政治正确,从而根本上杜绝“野蛮人”以及“野蛮扩展”。
二、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保险牌照本身就变成了一种重要资产,从而被各路资产所觊觎。保险公司待批数量居然高达200家,可见社会资本之多到了何种地步。
三、提高保险牌照准入门槛,既是保险行业自身经营的要求,又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要求。在当前“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之下,决定了今后监管将更加严格。
而在央行报告中,将防控金融风险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成为今年的监控重点。其中,保险资金运用被列为重点风险防控点。报告提出,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保险资金运用、房地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报告强调,推动保险业服务社会民生和实体经济,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
央行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制度,强化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加强重大投资的信息披露。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建设,针对未上市股权、不动产、金融产品、基础设施等制定具体准则。加强股东股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扩大披露范围和频度。开展万能险专项检查,规范险资举牌,暂停相关机构的万能险业务和股权投资。开展互联网保险风险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保证保险业务。
监管层一再强调,保险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保险资金投资应把握这一本质。今后,监管层对“迅速做大规模,实现资产较快膨胀”的保险公司将十分警惕。监管层已经明确提出,保险行业应对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负债成本,降低收益预期。对此,投资者需保持清醒人士。预计在资本市场上,险资举牌案例将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