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规划出炉:你造谁是最大黑马?而谁又高兴太早了?

标签:
长江经济带规划出炉你造谁是最大黑马?而谁又高兴太早了? |
长江经济带规划出炉:你造谁是最大黑马?而谁又高兴太早了?
胡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最近正式印发。有一个城市成为了最大黑马。
今天,新华社播发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在这篇答问中,透露了长江经济带沿线重要城市的最新定位,
空间布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的载体,也是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点,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引导人口经济要素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集聚,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南翼以沪瑞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长江重要支流保护,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夯实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
“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加强湖泊、湿地和耕地保护,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城市群。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资源整合与一体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纲要提出,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上中下游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差别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内容。
纲要提出,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首先要抓住城市群这个重点,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以黔中和滇中两个区域性城市群为补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要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合肥、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三是要强化城市交通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群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按照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
同时,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要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据上中下游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统筹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其他城市要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自由落户。二是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坚持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相结合,健全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公共服务扩散、就业扩大四个同步,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
在长江经济带中,最大的亮点是有关超级城市的明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500万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百度根据该标准,认为中国现有6座超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但实际上,除了北京、上海没有争议外,其它都有争议,因为城区常住人口这个标准并不低。比如深圳曾经提出建设超大城市(见“文过是非”1月13日文章《8个“超大深圳”,大大超出我们固有想象!》),但在“十三五”规划中,又剔除了这一说法。超大城市这一定位反映一座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未来则意味着聚集更多资源以及发展机会,自然不可不察。
根据这份发展规划纲要,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一、上海地位无可撼动。上海不仅是长三角的龙头,而且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在超大城市之外,纲要提出“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而再次将习总对于上海的定位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一大亮点。
二、重庆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但从人口来说,重庆超大城市地位不遑多让。但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计,重庆并无绝对胜算。但好在重庆在长江上游地位无可取代,如果上海是龙头,那么重庆便是龙尾,首尾不能呼应,则长江经济带也难以起舞。重庆以此坐稳了“超大城市”之位。
三、武汉是此次入列超大城市,可谓最大黑马。因为所谓六大超大城市相比,武汉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总量方面都还有明显差距。但武汉和重庆一样,龙身如果不能立起,长江经济带在中部将形成塌陷之势,因此,武汉得以借此上位。上海、武汉和重庆也被寄予发挥核心作用,这与超大城市的定位相契合。
四、对于南京的定位,可能会让南京人觉得当时的高兴有点早。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把上海定位为超大城市的同时,把南京定位为城市群内唯一特大城市,而将一直与南京相爱相杀的杭州、苏州定位为大城市。这让南京人当时兴奋不已。但现在看,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其实服从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整体规划,南京依然被定位特大城市,但看着杭州依然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许会稍感失落。
五、G20的举办,使得杭州人气飙升。杭州被定位为大城市,除了其省会地位外,杭州在转型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其城市地位得以巩固和提升的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杭州、南京未来仍将是一对欢喜冤家。相比之下,苏州的地位有所下降。
六、说句题外话,因为是长江经济带规划,所以没有广深什么事。但从武汉的蹿升看,深圳仍有入列超大城市的可能。但因为距离广州太近,如果广州入列超大城市,那么深圳机会将会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