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再度聚焦深圳,为什么?

标签: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再度聚焦深圳为什么? |
人民日报新华社再度聚焦深圳,为什么?
胡文
今天,深圳再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同一天,新华社在“特别关注·深圳再解码”栏目中,推出了一篇长达5200多字的长文《“最最关键的,是把人才用好”——深圳人才驱动创新启示录》,且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
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GDP增长8.6%左右。与此同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4%,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6微克/立方米。“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连年被写进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何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深圳的思考,也是探索。
“质量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深圳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讲究质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深圳长远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战略选择。
新华社在“编者按”中明确交代背景:新常态背景下,深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新华社记者近日到深圳调研,走企业,访专家,问创新,多角度探寻鹏城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发展背后的奥秘,从今天起连续3天播发系列调研报道。
由此可见,这组报道是继今年5月之后中央媒体集中报道深圳之后,围绕深圳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发展的又一次专题报道。人民日报报道以比亚迪为例,先后报道了一达通外贸平台、优必选机器人、华为手机、中集登机桥和集装箱、迈瑞监护仪、研祥计算机、德昌电机、泰丰电机等,展示了深圳在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结构优势大于规模优势的特点,也在人民日报报道中得到充分展现。这篇报道称,目前,深圳形成了“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即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1%;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9.3%。这些有力支撑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新华社报道则以人才视角,探讨了深圳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发展的经验:即在创新驱动的背后,实质是人才驱动。报道披露,2013年至2015年,深圳连续3年引进留学人员增幅超过40%,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更是超过50%,累计引进“海归”人才超过7万人。深圳计划经过10年努力,建设20所高校,在校生约20万人,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这篇报道与人民日报的报道相得益彰,也为前者作了最好的注脚。其中,报道中引述了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关于人才的多段论述,值得关注。
“深圳当下最最关键的,是把各类人才聚拢来,并且把人才用好。”
“现在搞特区人才立法,只要把人才问题解决了,深圳就能走在前面。”
“深圳将以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企业、人才、高校、住房’五大领域上集中推出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举措,进一步增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马兴瑞说,力争通过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产业化能力最强、市场化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
值得注意的是,再过10天,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建立36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这组报道,或许将引发国内外媒体对于深圳转型发展的新一轮报道热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