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财富万象:你以为只是在讲美国?中国正在上演!

(2016-05-17 21:58:36)
标签:

土地财富万象

你以为只是

在讲美国?

中国正在上演!

土地财富万象:你以为只是在讲美国?中国正在上演!

土地财富万象:你以为只是在讲美国?中国正在上演!

 

胡文

 

今天,新华社播发了关注“美欧中产‘空心化’”的一组稿件。其中一篇题为《土地财富分化导致美国中产阶级缩水——访〈美国经济与社会学杂志〉主编柯布》的报道值得留意。因为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几乎在国内尽数上演——

 

《美国经济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里福德·柯布日前接受专访时说,美国大城市中产阶级比重普遍减少,而少数富有阶层正变得越来越富。这一现象有多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财富日益分化。

 

柯布说:“美国大城市人口相对集中,房价的上涨速度快于平均收入的上涨速度。如果一个中等收入的人,其收入的30%用于缴纳各种税费,50%用于付房租或住房贷款,剩下的用于食物、健康等方面的可支配财富就没多少了。虽然其收入依然属于中产阶级,但是其实际生活水平已经低于中产阶级,这种隐性的现象在统计数据中并没有显示出来。”

 

“另外,土地价格的上涨也快于收入的上涨,”柯布说,“在城市地区拥有住宅或商业地产的人会变得更富有。但是,35%至40%的人口并不拥有房地产,剩余人口中的大多数即使拥有房地产,拥有量也很少,只有少数人拥有大量土地。”

 

柯布表示,美国的土地价值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倍。土地拥有者和需要靠租房生活或经商的人之间,财富差距正不断扩大。

 

他说:“美国大约70%的土地价值掌握在5%的少数人手中。5%的少数人变得越来越富,而在其他人口中,大约只有15%至20%的人财富小幅增长,10%原地踏步,而其余60%至70%的人口财富缩水,变得越来越穷。”

 

此外,柯布认为中产阶级的减少还由于美国部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一些有技能的工人阶层或失业,或从事收入比制造业低的服务业工作。

 

“还有,美国的社会保险等税费给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造成的负担远大于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所得税是最重要的联邦税收,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会保险等其他税费比收入所得税还高,”他说。

 

柯布认为,目前经济学界对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的研究较多,忽略了土地的占有(主要指价值,而不是面积)情况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因此,人们对社会贫富悬殊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工资收入差别上,而没有对土地所有权导致的更为显著的差距给予足够重视。

 

新华社推出这组报道,主要源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表明,自2000年以来美国大都市普遍出现中产阶级萎缩的现象,在多个大城市中产阶级占总人口比例甚至已降至一半以下。

 

研读下来,这篇报道与其时在讲美国,不如是在说中国,特别是国内一二线城市。总的来说,颇有一些环球同此凉热的味道。它主要反映以下问题。

 

一、房价上涨速度快于平均收入的上涨速度。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内一线城市,而且也发生在美国。这说明房地产吸纳和聚集财富的现象,在全球有着共同的规律,特别是在国际公认的大城市之中。

 

二、在美国,土地价格的上涨也快于收入的上涨。在国内更甚,是土地价格的上涨快于房价的上涨。难怪孙宏斌说,南京、苏州这些城市,房价没什么泡沫,但地价肯定是有泡沫的。

 

三、即便在美国,在城市中拥有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人也更富有。这说明一个问题,即便在美国这个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居住功能和实用功能的房子,本身就兼具了投资功能。

 

四、在美国,土地拥有者和需要靠租房生活或经商的人之间,财富差距正不断扩大。在国内同样如此,甚至更具痛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所谓的“房奴”现象,在美国也大有人在。但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如今国内已经少有“房奴”哭穷的声音,他们更容易被形容为已经“上车”的人。

 

五、美国的土地价值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倍,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若以深圳为例,恐怕比例更高,所谓一个小区市值与深圳机场大体相当即属此类。

 

六、和美国一样,中国经济学界对土地对于个人财富的显著影响同样缺乏研究。而在货币普遍宽松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将会愈发全球化和社会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


黑暗里的一丝光亮:A股保卫战进入“国家动员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