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纽约“学区房”真相的报道,有没有让你醍醐灌顶?!

标签:
一篇关于纽约“学区房真相的报道有没有让你醍醐灌顶? |
一篇关于纽约“学区房”真相的报道,有没有让你醍醐灌顶?!
胡文
天下学区房,道理都一样。
4月10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题为《走访纽约“学区房”》的报道,尽管文章不长,但被报纸选用的并不多。因其披露了诸多信息,对身居一线城市的家长们来说,颇具参考价值。为便于分析,现将原文照录如下。
“在纽约,每个有孩子的家庭,买房时第一考虑的因素就是离好学校有多远,”纽约市民马克·康维告诉记者。可见,国内家长操心的“学区房”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备受重视。
美国学校一般分私立与公立两类。私立学校对入学没有限制,只要学生符合学校评定,付得起学费,即可“跨片”入学。纽约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在3万至6万美元不等,部分寄宿学校的费用更高。
公立学校则不同,不同地段匹配不同学校。一般规定学生就近入学,无需缴纳任何学费。纽约彩虹置业创始人辛迪·殷介绍说,美国学生进入公立学校通常只需三份文件:出生证明、居住证明和医疗免疫记录。
美国康奈尔大学房地产教授刘鹏告诉记者,“学区”是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纽约瑞禧地产创始人杰西卡·汤介绍,纽约现在有些“学区房”很“热”,以皇后区为例,一般地区30万到40万美元即可购得的一套住宅,而在优质学区“森林小丘”,即使80万美元也可能“一房难求”。
但在纽约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地区,“学区房”价格却与其他地区的房源价格差别不太大。辛迪·殷说,即使在曼哈顿有“学区房”,也不意味着子女可以入学。由于人口密集,学生量大,如果当地学校名额不足,学生须以“抽签”形式调剂,没被选中的学生将被随机分配至其他公立学校。
据记者了解,部分美国公立学校也允许学生“跨片”考取。纽约市的五所公立“精英学校”采取考试招生,还有部分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成立“精英班”,允许不同地区的优秀考生入学。
在美国,居民缴纳的大部分地税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公立学校、完善师资等。因此,美国是“好”地区促成“好”校区,而“好”校区又进一步吸引潜在购房者来“好”地区置业。
尽管允许“跨片”入学,但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多数美国家长仍愿意搬到学区,方便子女入学,节省交通时间。
纽约市民杰西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我知道(学区)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当我考虑选房时,这的确是个重要的因素。”(完)
根据这篇报道,“文过是非”作如下分析和点评。
一、正可谓太阳地下无新事。学区房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米国也不例外。这说明,有一个共同规律在起作用,这个共同规律就是时间。
二、学区房价值之所以更高,并非只是一个学位,而因为其离学校更近。相对来说,学区房帮你和孩子节省了更多时间。换个说法就是,你和孩子的生命比别人更长了。这一点,决定了学区房的长久价值,而与房屋新旧无关。
三、因此,无论怎样划学区,无论是划小学区还是划大学区,学区房一定是存在的。那些以为一旦实行大学区制,学区房概念就会淡化的想法是天真的,因为这是由空间地理决定的。
四、即便是哪一天VR变成现实,但凡只要有需要学生聚集的学校,那么学位房依然会实际存在。相比之下,面临VR可能的冲击,写字楼面临的风险会要大得多。
五、即便繁华如纽约曼哈顿,学位有时也是需要调剂的。这或许能给正深受困扰的深圳龙华新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居民们有所启发。
六、在深圳,那些每天往返过关将孩子送到香港读书的家庭是最为辛苦的,其时间利用效率也是最低的。深港有必要联手在河套地区开办学校,满足这部分家庭的需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