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双中心”?恐怕还会再多一个!

标签:
深圳“双中心”?恐怕还会再多一个! |
深圳“双中心”?恐怕还会再多一个!
胡文
深圳“中心”,牵动人心。昨天,“文过是非”发表《深圳“双中心”格局的明争暗战》引起较大关注。在今日头条上,其阅读量短短时间高达数万,显示出这一话题的关切度和敏感度。
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实际上就已经明确了“双中心”格局,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南山提出与前海共同打造“前海—南山中心”,自然丰富了前海中心的内涵,同时也引起了深圳人对中心区的探讨。
但种种迹象显示,面临编制“十三五”规划,深圳未来还不仅仅是“双中心”,甚至可能是“三中心”!这个新的中心就是位于龙华新区的深圳北站—红山片区。该片区有望从此前定位的“城市副中心”提升为“城市中心”,商业+商务的双核布局可望比肩后海。
若是如此,深圳可能形成“三中心”,变成“福田—前海—深圳北”的“金三角”格局。这将引起公众对于深圳城市中心区更为广泛的讨论。
对此,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邹兵认为,南山争与不争中心区,在规划层面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同时前海片区作为中心区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邹兵认为,前海目前还处于开发建设起步阶段,配套设施薄弱是自然现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企业和人口入住,现实的市场消费需求还有一个培育过程。十三五规划期间,前海的重点仍然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福田中心区从规划选址到基本建成,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前海中心区的规模比福田中心区更大,要建成并相对成熟,也需要15—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城市建设和中心区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
邹兵以福田中心区发展轨迹证明自己观点。他认为,一个中心的兴起不意味着另一个中心的衰退。邹兵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福田中心区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罗湖的蔡屋围—人民南—东门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的职能,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当时南山区由于深大和高新园的存在,也早已经是深圳的科教中心了,只是由于商业服务发展的相对滞后,还依赖于福田和罗湖。近十年来,随着南山区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功能提升,已经形成了以南山商业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未来随着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留仙洞总部基地等重点地区的发展,以及前海自贸区-蛇口自贸区的加快建设,南山的城市中心功能会进一步加强,对于深圳全市经济的发展无疑会承担重要发动机的作用。但这不意味着,它将取代福田—罗湖中心区的功能和地位。
但也有专家认为多中心是一个必然趋势。暨南大学教授代明认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内部空间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城区功能定位是动态的,没有不变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心是可以多元的,即使主中心也可能不止一个。他认为,从经济体量和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圳已形成以福田、南山为主中心,罗湖、宝安为副中心,龙岗、盐田及各新区为潜在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体系。
这一观点,一些读者表示赞同。读者"姜东剑"留言道:龙岗偏僻照样出华为这样的伟大公司!深圳跟国内所有城市都不一样!应该十区十中心模式发展 !这才叫多赢!
昨天,一位长期观察深圳发展的资深人士给“文过是非”留言。他说,无论是“双中心”还是“三中心”,都没有抓住根本。他认为,深圳其实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福田。深圳中心区仍然在福田!这是由福田作为深圳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所决定的,其他区域都是副中心。但这些副中心的能量和空间同样无可限量,它们可以成为深圳各具特色的经济创新中心!如果把兼有科技、金融和港口功能的南山、蛇口、前海作为一个整体一一形成深圳湾创新中心区,那么它将成为南中国的纽约湾区,这将比仅仅定位于中心区更具想象力。这将南中国的创新创业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接轨的引擎。
这种观点,无疑更具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