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联行创始人陈劲松:深圳的本质,是一座理念之城

标签:
世联行创始人陈劲松深圳的本质是一座理念之城 |
世联行创始人陈劲松:深圳的本质,是一座理念之城
胡文
人物档案 陈劲松,深圳世联行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88年获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先在北京从事房地产项目管理工作。1990—1993年任香港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地产发展项目管理工作,主持参与开发海华花园等近十个项目。1993年底加盟世联地产顾问公司,成为重要创始人。
2009年,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资金6 .3亿元,成为境内第一家房地产服务上市公司。目前,已拥有96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中国200个城市,每年服务楼盘超过1000个。在公司治理方面,陈劲松所倡导的“平台不败”和“长跑”理念,受到业界的广泛推崇。
一、
“深圳的本质和精髓,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理念和精神。一些人其实对深圳都没有搞懂,比如“文化沙漠”之说。从一开始,深圳就不是物化之城,而是一座输出价值观的理念之城——这是深圳的不同凡响却常常被人忽视之处。35年来,一直如此。在这座城市中,那些只是追求物质的,都是过眼烟云。唯有理念和精神,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永久存在。”
这是陈劲松对于深圳的一番感言。8月28日,陈劲松飞往伦敦,与太太佟捷回合后,将再度前往剑桥。他说,作为剑桥深潜班首期学员,应该和第三期学员有一次深入交流。
在哈佛深潜班的课堂上,陈劲松时常会陷入一种无我状态:他会时时与教授们实现一种眼神交流,并频频点头,甚至他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嗯”——同学们都知道,入神听课的陈劲松又贯通了一个知识节点。
对于陈劲松的采访,其实是在哈佛大学从公寓到安纳堡膳堂路上的闲聊。即便是闲聊,对深圳经济特区35岁生日这个话题,陈劲松的表情和言语都十分郑重。这是因为,深圳不仅维系了他对于爱情的追寻和记忆,而且是陈劲松和太太事业的起点。“深圳,也只有深圳,才会有世联行的诞生。”陈劲松一直强调。
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工作,然后从香港最终落脚深圳的陈劲松说,刚刚来到深圳,听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句话时,猛然感到心头一震。其实,唯有从那种困顿而又封闭的年代走过的人,才能有这种感觉。这是深圳输出理念、影响中国的一个开始。没有什么,比精神上的冲击和震撼更有力量。
因此,陈劲松在秉持专业主义的精神同时,总是带有理想主义的气质和追求。他说,“世联的尊严来自于为工作注入生命的意义。”他认为,世联由小到大,并没有创造企业资金或者资本聚集到惊人程度的财富传奇。但世联有一套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独有的企业文化和公司精神,世联将“生命的意义”视之为生意。这是世联成功的秘密,也是世联必须传承下去的根基文化。
二、
1991年,先于陈劲松达到深圳的太太佟捷因应当时的市场环境,萌发了创业的念头。这个想法,也让已在香港具有了实战经验的陈劲松感同身受。五个月之后,经过认真的商业调研,他们写出了一份详实的《关于兴办新的物业咨询评估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在报告中这样阐述:房地产业的咨询、评估,亦即其软性服务系统,是现代房地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是房地产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产业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公正性和效益性的重要保证。并且先进的咨询系统的建设是使房地产走出初期的简单投资模式,迈向高效的现代化产业的必经之路。在报告的最后写着,做中国的“仲量行”!因此,佟捷才会说,“如果大家读过公司成立时的可行性报告。就不会奇怪世联为什么会有今天,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很规范。我们的立意,从未低过。”
于是,佟捷和陈劲松在香港律师行发来的名称中,精心挑选了一个名字——World Union,中文名为“世联”。1992年,世联置业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
1994年4月13日,以港资身份取道深圳的世联房地产咨询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获得了以深圳市工商局营业执照,随即获得了深圳市政府为房地产咨询企业颁发的第一份批文。对此,陈劲松深有感触地,“世联只能诞生在深圳,因为深圳可以非常自然地接受来自香港的新兴事物。”次年,包括梁兴安、罗守坤、张艾艾等相继加盟世联。在他们中间,4个硕士、1个学士。
从此,世联成为深圳乃至中国地产的一支奇兵。从最早尝试店铺经营,到成功策划实施“盐田海语论坛”,从提出“新都市主义”到确立“全国化”和“规模化”战略,世联的“咨询+实施”模式获得良好反响。回首这段时光,陈劲松说,“世联就是做了最苦最累的活,才强大起来的。”而对于世联的经验,他说,“中国企业从来不缺乏宏大叙事,世联则致力于提供市场上稀缺品——诚信,是以一贯之的诚信、解决问题的诚信。”
2009年成功在A股上市后,世联迎来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到2013年,世联代理业务销售连续跨越三个大关,突破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元,成为中国销售额最大的房地产服务商。同时,通过收购,世联将业务扩展到房地产金融服务领域。2014年,公司更名为“深圳世联行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开启祥云战略,探索O2M模式。2015年,入股Q房网,正式布局存量房市场;“世联集”移动互联网平台正式发布。
世联的印记早已渗入深圳的城市地理中。从景桦花园到特力花园、星河明居,从桃源居到波托菲诺,从宝安广场到国际文化大厦,这些都成为一座城市的经典记忆。而“蓝色盐田”的命名,也是世联“区域营销”智慧的结晶。此后,才有“金色罗湖”、“山海龙岗”等命名的风行。
对此,陈劲松的感受是,深圳最牛掰的是,其一,从创业之初,就想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其二,从移民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上,深圳是天然的中国道路的探路者。所谓的深资北上和深商精神,深圳企业走到哪里都不需要中间人的过渡,都是直接开干。
“专业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及“解决主流市场的主流问题”,这堪称陈劲松的苦诣。在深圳地产界,陈劲松是最具学者气质的企业家。勤于思考、善于写作,是陈劲松的两大标志。因此,诸如《地产市场解读——世联的实践》以及《门槛》、《认识》、《在场》《认识》、《楼市中国》等,他的著作屡屡成为地产界的教课书范本。
三、
深圳的创业和成功,使得陈劲松对于深圳的认识同样侧重于理念。他说,深圳是一个什么地方?是一个能把平凡的人变成不平凡的地方,就是一个你即便没有关系和背景,依然能够找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深圳的理念都是活生生的,它全部承载在一个鲜活的人和故事身上。这些人就在这座城市之中,就在我们身边。从袁庚到任正非、马明哲,再到马化腾莫不如此。你看王石身上,散发出来的全是精神,没有物质。”陈劲松说,“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那只不过是酸腐文人对于深圳的一种抹黑,不值一提。从深圳诞生的理念,从一开始就保持着它的先锋姿态。”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的确立和崛起,都具有一项标志性的事件。在陈劲松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蛇口风波”。从那一天开始,就是深圳“入世”的标志。这一事件宣告了:深圳,就是与北京上海,与内地所有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
在哈佛深潜期间,陈劲松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首先是如何实现企业转型。他认为,房地产服务业是百年行业。但世联行的国际化速度还不快,希望从学习和考察中受到启发。其次是个人转型。他说,在参加深潜之前,大家都知道,我几乎是一个从不运动的人。但从剑桥到哈佛一年多,把体重从77公斤减到了62公斤,找回了自己大学时的身体状态——这是一种归零心态,我可以再次重新出发了。
谈到深圳未来的发展,陈劲松说,深圳仍然要向香港学习。在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经历,使得陈劲松对于香港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深圳经济实力对于香港的赶超,一些自我膨胀、轻视香港的情绪也表现出来。陈劲松认为,香港在法律精神、社会治理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值得深圳长久学习。
“一座城市的魅力永远在于精神,而不在于物质。”陈劲松认为,以富豪为例,香港已经历经了三代,而深圳尚未经过一代。这个差别十分之大,一个香港富豪就直言不讳地说,不能轻易把给钱交给富二代。如果弄不好,他们会成为物质上无限向上、道德上无限向下的“纨绔子弟”。而在深圳,有这种意识的企业家还十分之少。这,就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差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