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哈佛归来,与深潜班汇合:赛艇之魅究竟在哪里?

标签:
王石哈佛归来与深潜班汇合赛艇魅力究竟在哪里? |
王石哈佛归来,与深潜班汇合:赛艇之魅究竟在哪里?
胡文
两年之后,王石哈佛归来——这次,以赛艇的名义。
8月5日清晨,王石出现在哈佛韦尔德赛艇中心。王教授与大家的会合,这是哈佛深潜班学员期待已久的时刻。经过15小时的飞行,在当天零点甫一抵达哈佛,王石便按捺不住兴奋,漫步夜游查尔斯河。他说,一切,仍是熟悉的气味。
王石牵挂着哈佛深潜班。7月29日,当我在朋友圈发出哈佛韦尔德赛艇中心的第一张照片时,王石便留言道:自然美,人文更美。看得出来,回到哈佛,重温那些在哈佛学习的日子,也是王石的期盼。当然,在查尔斯河上挥桨击水,更让他念兹在兹。
和大家一番寒暄之后,王石和大家一起进行热身训练。在测功仪上的拉送,王石一招一式都协调自如,然后汗流浃背。“昨晚睡得好吗?”“挺好啊!”“没有时差的影响吗?”“时差还没来呢!”王石的回答让大家一乐。学员们知道,正是因为赛艇,使得他的精力才如此旺盛。王石的到来,自然也会对学员前一阶段的训练,进行一个自然检验。
如果说,上课研习是哈佛深潜训练营的脑力运动,那么每天的赛艇训练则是深潜班每天雷打不动的体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上课学习本身要更难,毕竟,赛艇不仅仅是个人的运动,更是集体的配合和默契。而这种默契,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来。
每天清晨5:50,在Adams house的大树下,都是学员们自动集合的时点和地方。“每天都这么早起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到的。可能是彼此的激励和集体的力量吧。”北京轻舟装饰集团董事长陈耕说。的确,即便王石不在,哈佛深潜班的自治精神和自律意识,使得他们足以走得更远。用他们在哈佛的心得就是,要成为人人平等、又有极强行动力的集体。
测功仪训练之后,便是下水训练了。在助理教练的号令下,将一艘8人艇从船屋中缓缓移出,然后手抬肩扛,将其平稳地放在水面中,唯有在集体的协作配合中才能完成。此时学员自发响起的鼓掌声,仿佛就像是这艘艇是他们亲手打造的作品成功下水一样。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只能在一个名为“Tank”的训练房间里模拟划桨。这两个阶段,既是自然衔接,感受又截然不同。
为什么赛艇看上去容易但划好难?一个细节足以说明。因为长期训练,学员们的手上往往缠着厚厚的胶布——哪怕是身体柔弱的女学员、金蝶投资副董事长章青也是如此。因为手伸出来,往往就有起泡破皮的现象。王石说,这是必经的第一阶段。而划赛艇,实际上用的是巧劲。用哈佛韦尔德赛艇中心教练丹尼尔的话说,“赛艇是用手划吗,你错了,其实是用腿。”而且因为手臂用力过猛,亦容易发生体能衰竭的现象,更加欲速而不达。
不仅仅是手臂和腿部的运动和配合,赛艇根本上是一项贯穿全身的全身协调性运动。头、肩、腰、腹、臀都需要随之而动,每一个动作都十分关键,否则就步步被动。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每个动作提升的空间极大。更重要是的,8个人几乎是一个整体,推桨、拉桨;入水、出水都要整齐划一、一气呵成。否则,就容易发生别桨现象,整个艇队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便是每个人都倾尽全力,但如果人是人、艇是艇,人艇、人人不能融为一体,偌大的赛艇依然会是逆水行舟。
赛艇队员的排列组合同样是妙处无穷。每次一下来,女学员佟捷都要进行认真而热烈的复盘:为什么这次训练的进步不是那么明显?那谁谁谁的位置能否调整一下?……对此,王石说,赛艇不比龙舟,需要一个过程,急不来的。
深入深潜,你会发现,这是一项人与人、心与身、身与艇之间需要极致配合的无极限运动,唯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发掘乃至达至自己的最佳状态,这便是赛艇的魅力所在。否则,为什么奥运会8人有舵手单桨比赛的冠军必须享受最高颁奖礼遇,道理正在于此。
归来第一天,王石通过双人艇进行适应性训练。而未来几天,更让学员们期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特别声明:“文过是非”均系原创作品,转载时需注明作者“胡文”及出处,并附带二维码图标。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