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子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深圳介戏要“秒杀”谁?

(2015-06-12 00:04:18)
标签:

光子支付

指纹支付

刷脸支付

深圳介戏

要“秒杀”谁?

光子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深圳介戏要“秒杀”谁?

 

光子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深圳介戏要“秒杀”谁?

 

胡文

 

深圳,俨然成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的技术高地。

 

昨天,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鹅厂新闻联播”的消息,微信6.2版本正式推出“指纹支付”功能。用户开通“钱包”中的指纹支付后,无论转账还是支付,只要将手指置于手机指纹识别区,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实现“秒杀支付”。

 

据微信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微信仅需6位密码付款,流程足够简洁,但仍有一些用户会忘记密码,另外输入时也存在被偷窥窃取的可能性。微信支付团队运用手机厂商提供的指纹验证功能设计出指纹支付,将进一步提升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目前该功能支持苹果5s、苹果6等部分苹果手机以及华为Mate7手机,后续将纳入更多手机型号。

 

目前,指纹支付要求微信使用客户端6.2版本,同时绑定银行卡并开通指纹支付功能后才可使用,目前可支持所有消费及转账场景,如超市购物、给朋友转账等,但单账户日累计额度超过5000元时只能用密码支付。

 

据悉,在苹果公司推出指纹验证功能后,指纹模块也逐渐成为各大手机厂商设备的标配,而用户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方便又充满“信任感”的验证手段,很多用户都将其用于苹果手机的屏幕解锁。微信团队表示,指纹验证只是生物识别的一种方式,今后将继续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支付体验,同时也期望指纹支付能在线下市场发挥更大力量。据腾讯方面介绍,腾讯优图的人脸识别功能已达到99.5%以上的准确率,未来实现人脸开户已经为期不远。

 

在之前的6月9日,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和平安银行举行了一场光子支付技术发布会。在现场演示中,手机上下载安装一个光子支付APP或使用合作银行APP,不用携带银行卡,甚至无需联网,使用时点击支付,手机对着POS机上的光子支付接收器照一下,接着在POS机上输入交易金额和密码,然后验证、打单即可完成交易。

 

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支付方式,光子支付可以将100余个支付账户绑定于一个“光账户”,省去“卡太多”的麻烦,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用哪个账号支付。在光子支付条件下,未来甚至可以在ATM取款机上刷光取款。

 

光启智能光子公司总裁黄薇子表示,光子支付最大化地融合了银行卡现有的线下交易体系和流程,基本延续了刷卡支付的操作步骤,包括输入密码等,用户习惯易于培养。而与传统的POS机相比,这些光子支付POS机只是外接了一个价格约数十元的光子支付接收器。今年1月开始,平安银行已经在深圳和昆明两个分行试点光子支付。深圳华强北许多平安银行特约商户已经使用了光子支付。

 

平安银行零售风险技术总监申志华介绍,作为首个通过国家级安全认证的以“光媒介”传输的新兴移动支付方案,“光子支付”的每一笔交易,均通过可见光点对点信息传输,采用独创光子动态加密,每道光均不同且单次有效。同时,光子支付能有效克服电磁捕获及干扰,不需要网络环境即可支付,不用担心手机联网被黑客攻击。

 

深圳银行业人士介绍,微信的指纹支付主要是替代了密码输入功能,具有人性化和保密性的特点,其依然要借助于网络的支撑。微信的指纹支付用的是跟支付宝此前推出的指纹支付类似技术,属于手机本机指纹识别。而未来的方向是,生物识别可望替代传统识别,这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时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检测和国家安全部门的许可。光启智能的光子支付主要是替代了刷卡这一动作,用光波替代了电波,其稳定性要大大高于现有POS机刷卡支付,此外因为无需借助网络,其适用性更为广泛,难点在于APP的推广是否有效。这两种技术尽管依然还是过渡性的技术创新,但依然可以证明,深圳在移动支付的技术领域已经走到了中国前列。特别是腾讯、光启这样尖端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对于移动支付技术的介入,使得深圳具备了开发和发展更为尖端的支付技术的可能。未来,腾讯微众银行的刷脸技术能否取得突破,将是观察移动支付的重要看点。

 

移动支付技术急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是,虚拟银行卡或者信用卡或将更快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

 

光子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深圳介戏要“秒杀”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