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辆汽车:任正非会不会害怕?

标签:
深圳300万辆汽车任正非会不会害怕? |
该来的,总会到来。昨天,深圳牌照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00万辆——不含外地汽车。
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300万辆汽车肯定是深圳34年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象征和一个硕果。但在当下的语境中,它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喜悦,而是担忧和恐惧。的确,对于年轻的深圳来说,所面临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级城市治理难题。于政府而言,需要在长远和现实之间进行抉择,在各种利益之间进行平衡;而于民众来说,他们会首先关注切身利益:深圳会限购汽车吗?深圳会收取停车调节费吗?深圳会成为全国停车费用最高的一线城市吗?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面对300万辆汽车的急速而至,深圳必须取得一种为更为广泛的共识——为了现在,更为了未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才刚刚开始。
从2007年3月深圳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到2012年2月突破200万辆,再到昨天突破300万辆,汽车时代总是以我们意向不到的速度到来。可以想见,如果政策不作调整,400万辆乃至更多汽车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到来。
站在300万辆汽车这一关口回望,就会发现:在两个100万辆汽车增速之间,一个用了5年,一个仅仅用了2年半。可以说,后一个100万辆,正是深圳多次强调不限购政策的一个自然结果。不可否认,这多少带有一些鼓励性质。从这一点说,其实限购限牌并不应该成为深圳治理汽车拥堵必然排除在外的一个选项。限购限牌固然会导致一些外地牌照汽车的涌入,但同样不能否认,一旦它启用,就像拧紧了一个龙头的总闸。政策总是带有方向性的指针,或许,现在是重新考虑深圳是否需要限购限牌的时候了。
深圳拟征停车调节费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之中。300万辆汽车的到来,无疑为这种讨论再度增加了紧迫感。但是,无论时间如何紧迫,制定政策时必须从容和成熟,在法理上必须十分充分,在方式上必须更加便民,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共识。事实上,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有一个滞后效应。比如说路边停车收费的推进,对延缓汽车增长速度和改善路面拥堵状况,便起到了一定作用。深圳需要大胆创新,同时需要冷静观察。
对于300辆汽车,首先需要我们客观而又正确地看待——既不危言耸听,也不妄自尊大。深圳汽车密度高居全国第一。同时,根据高德排名,深圳交通拥堵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位列上海、杭州、北京、重庆之后。但许多车主反映,根据他们的观感,深圳的交通状况其实要远远好于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什么呢?这其实得益于深圳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深圳的区域组团规划,从根本上保障了市民的生活,减少了不必要的跨区出行,实际上避免了不少城市难以避免的拥堵城市病。一句话,我们要对自己的城市充满信心。
其次,我们还要相信城市居民对于交通拥堵的自我调节,这是城市交通的自律和自净行为。经过绿色出行的多年倡导,地铁及公交网络的便利,加上出行成本的综合考虑以及注重健康的需要,许多深圳人已经放弃了驾车出行,自觉选择了绿色出行及健康出行。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到:人出是万物的精灵。他一定是理性和聪明的,他一定会做出合理的选择。实际上,依靠大数据,交通部门一定知道:每天跑在深圳路上的汽车,并不一定就是300万辆。
此外,我们还有要一定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如同电商崛起,降低了对商铺的需求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将对城市交通产生哪些影响?正如昨天所发《任正非之变,意味着什么?》一文所提到的:面对300万汽车,任正非会不会害怕?作为深圳企业家的一个代表,任正非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以体现对于整个城市的责任?这些猜想自然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工作制以及居家办公会不会更加普遍?未来的写字楼的需求和交通出行是不是会有所减少?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前瞻性研究,并且作出预判。在此基础上的政策取向,才是更为科学和能够经受考验的。
在治理交通拥堵的城市实践中,诸多城市已经做出诸多尝试。以“半夜鸡叫”般的汽车限购为例,公众已经取得共识:这以损伤政府公信力为代价的短期措施,绝不可取。循着理性和建设性的路径,深圳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全新的治理拥堵之路。
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后记:按照原定计划,今天原本准备继续推出深圳侃房系列之五,但因昨天深圳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决定临时更换选题。更重要的是,汽车和房子其实紧密相连,哪怕在同一个人的眼中。
另外,今天还是一个稍稍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7月17日,“文过是非”微信公众号首发第一篇文章《2018,这世界会好吗?》,到今天正好届满两个月。十分感谢各位文友的捧场和支持,在此作个预告,在“文过是非”百日之时,我将推出百日体验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苦逼、惊喜和希望。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