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英街又火:“涨”潮之下的无奈浪花

(2010-11-12 11:04:21)
标签:

财经

                           中英街又火:“涨”潮之下的无奈浪花
                               胡文
        中英街又火了。火得有些突然,有些无厘头。
        中英街的辉煌尽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1992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回落。2000年前后,中英街几乎就成了“假货一条街”和“欺诈购物”的代名词。2005年之后中英街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当年7月,中英街的最后一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网点撤出,是中英街没落的一个标志性事情。而在2006年4月,中英街深方店铺一夜之间关闭了九成,中英街滑落到最低谷。同年的“3·15”抽样调查中,中英街被评为“消费环境最差的地方”。
        正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英街再度火爆起来,特别一到周末,以“波记”为代表的许多港方店铺人山人海。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中英街的逆转?
       但仔细观察,中英街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一是购物环境没有大的提升;二是没有诞生大的品牌商家,形成带动效应。与20世纪80年代形成反差的是,当时游客来到中英街是买“贵”的——比如金银手饰等物品。而今来到中英街却是买“平”的——比如日用品、化妆品和药品等。顾客的身份变化更为明显,当初大多是外地游客,如今大多是深圳居民,确切地说是海囤族。这说明,不是中英街本身变了,而是大环境变了:通胀大背景的深港物价逆转。
       内地持续的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已在深港之间形成了逆转效应。以“益力多”为例,深圳超市每罐售价为1.76元,香港上水每罐为1.69港元,加上1港元兑换0.88元人民币,相当于每罐1.48元,每罐香港比便宜了近0.3元。“维他奶”6盒装香港售价11-12港元,深圳则要14-15元。其他如大米、鸡蛋、食盐等生活必须品的售价,深圳已经高过香港,更不用说婴儿奶粉、纸尿裤和化妆品。目前,深圳平过香港的只剩肉类。以前香港师奶北上深圳,总会捎带一些蔬菜和肉类回港。这下,要轮到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了。
        通胀大“潮”之下,中英街成了深圳居民避“潮”的港湾。相比到香港购物的时间和成本,中英街购物更加方便和低廉,日用品平均价格比深圳低了近四成。去中英街所需不过10元办证费和少许路费。去香港购物,除去一次20元签证费,每次进出香港还要60多元的交通费,通关时间和体力耗费更多。既然中英街所售商品和香港一样便宜,那么选择中英街便顺利成章了。因此,中英街再度火爆不过是深圳人香港购物潮的一个缩影,更是“涨”潮之下的无奈浪花。除了盐田本地居民,深圳其他居民前往中英街购物的成本同样不低,大量购买平价日用品,更像是应对通胀大潮的自我安慰。由此,政府应该意识到,这不是管理通胀预期的命题,而是如何迅速抑制通胀的民生大课题。
        严格说来,中英街的火,只是半条街的热闹,且热闹是香港的,与深圳无关。香港一侧商家变成了“火焰”,而深圳一侧商家还是“海水”,仍没找到突破的方向。此外,通胀之下,难有永远不进风雨的港湾:香港店家的物价会不会同样水涨船高,如同不断上涨的奶粉和楼市一样?从这一点来看,中英街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