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靶、举纲、张目,以课例群落实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刍议
(2019-10-08 19:43:53)|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为18个任务群之一,由于它契合了时代的发展,甫一面世即受好评。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如何实现从纸面到实践的落地,需要一线教师作出努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省厅立项课题的研究说说认识和做法,权当抛砖,敬请指正。
一、立靶——是什么
媒介即生活。当前,互联网、云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然而,正如鱼是不知道自己是湿的一样,媒介对生活的完全渗透,也让我们经常遗忘媒介或产生错觉。今天我们在讨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前,首先需要凝视媒介,尤其是要认清语文教学范畴里的媒介的含义。
媒介一般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查尔斯·斯特林在《媒介即生活》这部传播类基础教材中介绍了大众传媒简史[1],罗列了大众常见的几种媒介:“抄录者”一节介绍人类早期的媒介——文字,“
从以上梳理来看,媒介既指声音、文字、数字、图片、影像等信息符号本身,又指书报、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承载信息符号的介质。这是传播学领域内的解释,那么进入语文教学范畴里的“媒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取舍呢?
新课标特别指出,要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众多学界专家也一直在强调“语言文字”之于跨媒介教学中“城市地标”的地位,因此,我以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首先就应该是语言文字和其他媒介的跨越和融通,从这一点来看,跨媒介虽然是新概念,却并非新事物,比如之前高考中多次考到的图文转换也属于跨媒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还应该是其他媒介之间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跨越和融通。鉴于媒介种类的纷繁复杂而且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选取合适的媒介来进行深度学习。我们的想法是认识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符号本身特点,再结合印刷、影视、网络等承载信息符号的介质,选取几种常见媒介,探索它们使用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符号的规律,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跨越和融通,则是指不同媒介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就需要认识不同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辨识力和判断力,熟练掌握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的能力。
二、纲举——教什么
新课标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3]
认真梳理一下,以上目标可以综括为信息处理三步曲——获取、辨析和传递——这就是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明确指出要学会信息获取与传递,“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介绍信息辨析的方法和内容,并点明跨媒介的语文学习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本质属性,“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说明信息辨析是信息传递能力提升的前提,“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则是对信息辨析的阐释以及信息辨析带给学生的成长。
于是,基于语文学习范畴内的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实际上就是紧抓语言文字运用这个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会从不同种类的媒介中获取信息、辨析信息、传递信息,并在这信息处理三步曲中发展与提升思维,鉴赏与创造审美,传承与理解文化。这就有了我们研究框架里的横坐标。
张悦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书中的序言中写道:当下真实的生活情境,充满了通向知识(信息)的桥梁:图片、影视、广播、网络诸多媒介或单枪匹马或联动互融,搭建、美化、升华着我们的知识之旅:人们在形形色色的传播关系中获取信息,批判知识,更新立场……语文课程,到了需要“跨出去”拉住“媒介的手”飞起来的新时期。[4]
再结合前述对“媒介”的辨析,我们在搭建研究框架时,以媒介分类为纵坐标,罗列几种常见媒介,分为图表广告、影音舞台、网络空间三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罗列这三类媒介并不是要故意隔断这些媒介之间的跨域与融通,而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时有所侧重,老师在做课例时也能对课程知识的开发有所侧重。总体而言,首先是与文字文本构成“跨越”和“融通”;其次又不止与“文字文本”,更是与其他种类媒介的“跨越”与“融通”。
基于以上纵坐标和横坐标,我们构建了教学内容如下表格,并做成一个课例群,以帮助老师们开展教学,使学习任务群能真正落地。
|
|
1.获取信息 |
2.辨别信息 |
3.传递信息 |
|
一、图表广告 |
(1)图文转换 (2)非连续性文本(含图表)阅读理解等 |
(1)赏析广告 (2)探究图表选项设置的意图等 |
(1)幻灯片的制作 (2)广告设计等 |
|
二、影音舞台 |
(1)影视中的叙事学 (2)音乐的烘托效果等 |
(1)区分虚构和真实 (2)识别影像谎言(局部与整体)等 |
(1)MV脚本写作 (2)话剧表演等 |
|
三、网络空间 |
(1)信息汪洋中有效检索 (2)寻找不同类型的内容和叙事方法等 |
(1)识别网络谣言 (2)通过对比理性评价与多视角看待信息 |
微信、微博的熟练运用等 |
三、目张——怎么教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任务群的四点“教学提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时应特别重视知识化、情境化、活动化。
(一)知识化。
课程的核心是知识。新课标里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提示强调了要开发知识形成体系。第一点说要“了解跨媒介的特点”,第二点说要了解媒介的影响并“形成学习成果”,第三点说要研讨媒介特点并总结“形成结论”,第四点说“理解多种媒介运用语言的影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足研究,开发相应的知识,以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能力,获取媒介素养。
《如何更好地获取信息》课例由课题组成员陈晓霞老师开发,其教学目的是了解几种主要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及其优缺点,其教学设计通过围绕 “人物究竟如何”(王熙凤)的探究活动展开,让学生先后阅读或观看教材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大陆87版《红楼梦》相关片段、台湾华视版《红楼梦》相关片段、“中国知网”里吕启祥的《凤姐的审美价值》论文,在活动探究中梳理印刷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的优缺点,形成本课的核心知识点(见下表)。
|
|
优点 |
缺点 |
|
印刷(课文) |
权威严肃,逻辑缜密,有助于发展思维 |
抽象概括,阅读难度大,传播范围窄。 |
|
影视 |
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方便快捷,传播范围广 |
容易受主观影响;情节有删减、改编;心理描写等很难呈现。 |
|
网络(知网) |
搜索方便,资料翔实,内容精要深刻,有说服力 |
阅读难度大;传播范围窄; 主观影响大,质量良莠不齐。 |
《“三品”修炼手册》课例由笔者开发,其教学目的在于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其教学设计主要聚焦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通过剖析“张扣扣杀人事件”自媒体传播网文,围绕辨析网文的“科学品质、伦理品德、文化品味”三方面情况,形成辨析网文的相关知识点(见下表)。
|
科学品质 |
想象还是事实,细节是否详细,完整还是缺失,与外围信息是否一致,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媒介主体可信度高不高 |
|
伦理品德 |
明显的诉求,隐形的判断 |
|
文化品位 |
字词、句子、修辞、结构 |
(二)情境化。
真实情境提供了任务的背景或者任务可能会产生的意义,以此来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激发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产生经验的关联、驱动任务的展开,进而达到学习目标。[5]新课标特别重视教学情境化,在第六部分“实施建议”中专门列出第三点“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本任务群的的教学提示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
《我要参演》课例由课题组成员王觉人开发,以参加校园艺术节展演为情境,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负荆请罪”片段进行话剧改编并表演。引导学生从“研究课文,明确主题——分解场面,设计背景——安排人物,构思情节——提炼台词,设计动作——配置音乐,设计道具——组织展演,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活动,最后归纳注意事项及得失情况,并整理成文。
《准确识别图片信息》课例由课题组成员李军开发,以读图时代如何更好地读懂新闻图片和广告图片为情境,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图片,和教材中的新闻图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图片两组》)进行比较阅读,梳理归纳出广告图片传播信息的方式和新闻图片的区别:(1)客观与主观方面,新闻图片强调客观性,广告图片加入了一定的主观性;(2)文字说明上,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应该尽可能详细,为读者提供详尽的图片背景;广告图片的文字说明应精炼而有效;(3)是否加工方面,新闻图片应尽量减少后期加工,尽量还原现场的真实;广告图片考虑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后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和修饰;(4)读者差异上,新闻图片的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广告图片的受众面更广,在设计时应考虑到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
(三)活动化。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境脉下展开的综合性实践,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结合具体主题、内容、任务或活动而展开的连贯性、整合性的社会文化实践。[6]下面以《“三品”修炼手册》课例为例来说明。
《“三品”修炼手册》课例据此设计一系列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有先后逻辑关联的目标清晰的活动。
活动一:学生上网搜索并浏览张扣扣杀人案发后,自媒体“参考人物”发的网文《大年三十为母报仇手刃三人,为何成了人们口中的英雄?》(以下简称《英雄》),并组织跟帖活动:围观就是一种力量,浏览网文后如果你跟帖,你会怎么写?为什么?全班38人的跟帖中有23人偏向于赞美或同情张扣扣的杀人行为,有18人谴责或反对张扣扣的杀人行为。
活动二:学生继续搜索并浏览中央政法委官网“长安剑评”的网文《张扣扣杀人案:这只有违法犯罪没侠义恩仇》(以下简称《犯罪》),继续让学生跟帖:对比两篇网文,你觉得张扣扣的杀人行为更值得赞美或同情,还是更值得谴责或反对?全班有6位同学选择前者,32位同学选择了后者;经过辨析后所有同学认为《英雄》煽情性强,既不公正也不客观。
活动三:不同类网文一比较就清晰,然而真实的上网情境中,往往是那些煽动性强的网文跑得更快,不同性质的严肃网文难以被发现,构不成有效的比较。这些夺人眼球的同类网文呼啸翻涌,形成“信息流瀑”,容易让人迷失。那么在缺失不同类网文比较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辨析这类网文信息呢?再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支架——网络媒体属性特点、论述文相关要求、新闻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建构辨析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方法,最终归纳概括为 “三品”标准:素材真与假辨析的“科学品质”、表述好与坏辨析的“文化品味”、价值观善与恶的“伦理品德”。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43
[2] 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3-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
[4] 胡勤、张悦.群·课堂: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任务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6
[5] 满春燕.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J].语文建设,2019(4)
[6] 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7(9)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中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