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教无痕,贵在有法——听肖培东《植树的牧羊人》有感海南万宁市大同中学朱琬玉

(2019-09-17 20:08:14)
分类: 八面来风

9月,我们欢聚在海南省国兴中学。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方仁艳中学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授牌,“聚焦情意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论坛也在这里搭起“擂台”。

这是一场教学的盛宴,既有本省导师龙敏、颜思丽、方仁艳老师的研讨课,又有全国语文名师余映潮老师和肖培东老师的精品课和专题讲座,还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胡向东和张筱南教授高屋建瓴的专业指导。工作室的伙伴们,都满怀期待地,奔赴这一场滋养语文人精神的盛宴。见天下来,专家们的课堂涤荡我们的心扉,震撼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教学摸索之路,给予我们诗意前行的力量。

浅教无痕,贵在有法”,是我聆听肖培东老师执教《植树的牧羊人》这节精品课时,内心深处撞击而出的声音。

这堂课,肖老师“浅浅地教”,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没有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没有振臂一呼的豪情壮志,只是安安静静地,用口语化的语言,一次次地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一次次地在“追问”中涵咏揣摩品味语言,一次次地聚焦“朗读”,潜移默化地浸润情感,却“奇迹”般地教会学生“圈点勾画”之默读方法,“水到渠成”式地透过“语言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牧羊人的精神内核!整堂课给人的感觉似行云流水一般,毫无半点雕琢之痕迹!真可谓“浅中有真意”,让观课者“欲辩已忘言”呀!

然我们在惊叹其无法复制,无法模仿之余,用心揣摩学习这节精品课,还是会有一些“顿悟”的。

浅教无痕,源于课堂的开放性。纵观整堂课,始终在开放的活动中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发现”为学习的契机点,始终把课堂还给学生。肖老师只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随时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因势利导,或质疑,或追问,或点评,或纠正,不断给予方法的点拨,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最终让学生自自然然地走进文本言语的深处,看见那片“美丽的森林”。

浅教无痕,源于理答的有效性。教得自然,教得无痕,只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理答”若无效,因势利导,点拨激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要么简单地否定,要么一味赞美,要么机械重复,要么生拉硬拽,课必“格格不入”。因此,对话式阅读教学,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和处理,即有效的理答,课才会趋于无痕化。细观《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肖老师几乎每一次的“理答”,都能“浅浅地”点中要害,及时地点拨引导。如:利用“第三次见面”的语段做默读训练时,根据学生“圈点勾画”的句子,肖老师分别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高原变化”“评价赞美”这四个方面做出了有效的理答,形成”课之思路”,使默读训练——学生的圈点勾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的“探究学习”自然无痕地走向“预设之轨道”。又如:在上个环节中,当学生两次都“圈点勾画”出高原变化的句子时,肖老师马上回答说:“写高原变化的句子很多,我们只画出其中某个关键句提醒自己就行了,关于高原变化的句子,咱们就不再找了,好不好?”这样的理答,既亲切自然,又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不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使新的教学资源自自然然的生成。究其本质,有效的理答,源于师者的“深钻”

浅教无痕,源于情感浸润的自然性。阅读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很容易变成脱离“文本语言”的简单说教,变成“口号式”的政治呼吁。这使“文本语言”和“人文情怀”始终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独立存在。然肖老师的这堂课,始终贴着“文本的语言”,自自然然让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流进学生的心底,流进听课者的心底,成为其生命的底色。如:当学生读到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时,肖老师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不会忘记牧羊人是怎样挑种子的。好树还要有好种子,尤其是在这个荒凉的土地上,更需要好的种子。”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随文浸润情感”,多么无痕的教学艺术呀!”

浅教无痕,大道至简,其背后却蕴含师者独到的“课感”——悟在天成,贵在有法!

贵在有法,在于文本处理的巧妙性。余映潮老师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要义。”文本研读有深度,课堂教学才有高度;文本处理有技术,课堂教学才有艺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肖老师文本处理可谓巧妙,他以笔墨较少的“第三次高原见老人”的语段做默读训练,教会学生“圈点勾画”之法,不但保证课堂教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变“教教材”为“利用教材教一种阅读方法”,一箭双雕,使课沿着“方法”的主线,紧贴着“文本的语言”无痕地进行“检测训练”,最终悄无声息地引导学生走进牧羊人的“精神内核”中去。

贵在有法,在于课堂推进的有序性。余映潮老师说:“课堂教学”要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肖培东老师教得分明,在学法的指导上,从“学习实践”到“实践运用”,板块明显,操作性强;在“默读检测”环节,分别从“抓关键句理清行文思路”“聚焦高原三次变化”“品读奇迹背后的人物形象”三大板块分层推进,使教学活动在开放中却又有序地走向“预设的目标”去,没有半点生拉硬拽。

贵在有法,在于语言品味的独到性。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是奔着语言形式去的。”整堂课,肖老师都紧贴着“文本的语言”,带领学生不断推敲揣摩品味,读懂作者是怎样写的。通过“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追问品味法”,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解开语言背后的“密码”。其独到性在于:“浅浅地”读,却听出高原的变化;“浅浅的问”,却生发无限的教学资源;“浅浅地比较”,却让学生望见“一望未知”的东西。如:比较“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与“种橡树,种白桦树,还种山毛榉”的不同,从一个“还”字,引导学生望见“白桦树不容易生长,谷底湿润,才适合栽种”。整堂课显得有品味,有生成,有高度,全在师者有独到的语言捕捉力、观察力、鉴赏力和传达力。“绚灿至极而归于平淡”,行云流水,自然无痕。

总之,浅教无痕”,“浅”是一种能细化、能有效落实的教学方式,在于教得有法,教得有序,教得有味;课之无痕,在于师者“深钻,”才能大胆“自主开放”,才能有效“自然生成”,才能无声“随文浸润”。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师者学养深厚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