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乎人文化天下——杭州观成中学教学追记  肖培东

(2016-03-18 23:44:57)
分类: 我们的心情

2016年3月15至3月18日,杭州观成中学蹲点教学交流,听了11节语文课,上了3堂同课异构课(《猫》《羚羊木雕》《春酒》),做了两个大型讲座,用3个课时点评了所有的听课观课。这小巧雅致的学校,很温暖,很人文,很语文。观成中学,观人,观文,观心,观己,观未来。

                            ——肖培东 写在杭州飞新疆的航班上

  观乎人文化天下——杭州观成中学教学追记 <wbr> <wbr>肖培东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离开的时候,我忍不住又读了一遍这句话。

我知道,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好学校从来都是有灵魂并能守住、焕发芬芳的。就像校园里的最高大的几棵树,你一进门就看到,你怎么走远也忘不了它的长长的藤须葱茏的身板,你一想起,所有和它们相关的枝叶、生长以及守望,你都会一起惦记着。

我很庆幸,我走进了有灵魂有人文的森林,虽然,观成的树不多。

                                               1

我得想着一个人,我读着她的诗歌,她在教我。

学校不大,甚至很小,在动辄几百亩的豪门名校前,观成中学的精致一眼都能望穿。简简单单旧式的两栋楼,很不起眼地站着,在晨晖或者霞光里羞涩地静默,远离着世外的喧嚣和。走廊也是局促得很,这就让你学会了秩序和谨慎,还有宽容和谦让。

小了,她就常常会在我们的眼睛里。

教室的窗边,我看到她站着,每一间教室外,她都要站一会儿,看一看,听一听,眼神柔和。校门口,我看到她站着,优雅地向每一只飞进来的小鸟微笑,温柔地注视着每一缕匆匆而来的春风。我最诧异和感动的是,我好多次在食堂里看到她站着,手里拿着长长的钢勺,一碗碗地为学生们添好要喝的汤。她做这件事的时候,依然是笑的,每个动作都保持着她该有的优雅和细腻。她看着桌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汤碗,这些亮晶晶的都在和她微笑,她欠下身子,精致地舀好,又慢慢地倒上,她很满足地做着这样的重复,仿佛一簇簇饥饿的嘴巴,都在等待着她去添饱喝足。这样的重复,没有一点表演的功利和世俗的刻意,她很清新地站着,母亲一样。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我到过很多名校,见过很多所谓的名校长,但是举手投足间折服我的极少。升学率超高的学校的校长,多有一种江湖人的蛮横和暴戾,他们往往面容威严,眼光犀利,习惯于前呼后拥,自得于吆喝指责,再怎么寒暄掩饰都遮不住那盛气凌人的高傲和君临天下的救世主般的自大。隶属于政治的校长,衣襟间断无人文气息溢出,看得多了,我从来不觉得他们和教育有什么关联。他们大多不肯读懂校园里的一棵树,也不会为一株小草而下蹲驻足。没有一个细节让你自然感动,你做的就不是教育,而那些苛刻于师生们的苦难和迷失,堆积而成的都是他们的仕途台阶,可怜的是,我们竟然还在不停地感激,甚至歌颂。

我这样想着,就会透过树的影子,寻觅她的默默走过,寻觅她的轻声细语,寻觅她的焦虑喜悦。她在为师生细细舀汤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像是在园里剪枝除草,你再顺着她的视线望向校园,看那一个个欢欣雀跃的身影,你就似乎感到春天就在深深的土地里,随时都等候着涌冒出来。

果然,我看到了春天。

我问一株摇曳的小树,她有严厉的时候吗,叶子哗哗地说“有”“有”,我就觉得更对了。

                                                  2

1988年的秋天,蝉声还未消退,梧桐树还在阳光下繁茂,走进湖州师专,我就听到她甜美的声音了。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那么好听的声音,清新,滋养,慢慢地抚慰你秋天的感伤。

每天的校园广播,我们都能听到她的诉说,没有威严,却让你可以静得下心来,不多豪迈,就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瞬间让你觉得生活的美好。那个年代,我们喜欢白衣飘飘,喜欢梧桐树叶,喜欢把自己的心情融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里,更喜欢听她把自己的声音化在秋天的钢琴曲里。她站在那里,演讲,电影对白,主持,我们这些低年级的学生便都静静地、纯真地听,更中文专业了。

一年以后,她毕业了,但对声音的怀念,我们常常说起。

再次听到,竟然是快三十年了,她,成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学校的宣传栏里,有她写的诗歌。

读完诗歌,我第一时间就相信,她是个极好的校长,她的文字里,有教育的情怀,她的声音里,藏着教育的真善美。

她话语不多,淡淡的,清晰,温和。岁月的痕迹,若隐若现,那种和岁月一起滋养增长的优雅,却是不可遮拦又不张扬地四溢。

她坐在课堂里,听着我的课,看着她的孩子们读得越来越好,嘴角就满是笑意。偶尔,她会跟着念,念《春酒》情深,念《猫》里的心灵救赎,念《羚羊木雕》中的成长困惑。我总觉得,这个时代,还愿意用真诚去读一读孩子们的课文的人,是最有人文姿态和精神坚守力的人。她要分数,但不会拘泥于冰冷的计算,正如她的诗句,“在这生命故乡的路上,要有温暖的呵护和光明的引领,要有淡雅的纯真和信仰的光芒,无论分数多么骄人,无论活动多么耀眼,在岁月这个苍茫的大海里,都会消退她华丽的色彩”。有些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棵教育的树。有些人,颐指气使地聒噪着教育的名词,你都不觉得他在滋润。教育,首先要有最真诚的心灵,能和孩子们一起静静读书的人,会让我们真切得触摸到春天。

她坐在她们的课堂里,听着她们的课,偶尔会有电话让她轻轻地站起悄悄地出去,招生季节,这是她不能怠慢的又必须坚持的守候。但只要有空,她都和她们一起,听熟悉的她们上熟悉的语文,或者教出新意的语文。她的眼神里,多是欣赏欣慰,那个时候,她就是语文组里普通的一员,要谦虚地学,要认真地听,要真实地记。风掠过,窗外的树枝微微有点晃动,阳光跳跃,喧哗的芽一片片地长成绿色的叶子,我这样想象的时候,她正凝望她组里的老师,看着她们成长歌唱,幸福得很。课后,她坐在外面中间,摊开听课本,记着大家的评论言说,极少高姿态地去点评。

我们很安全地诉说地关于课堂的心语,她也很语文地摇曳着,优雅又期待。

时光慢慢流走,也重新来到。

                                                 3

仔细想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是正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观乎人文,是观人与观文。这观,是审视,是阅读,是品味,是关注。好的语文课,一定是“观乎人文”的语文课,是定格爱、欣赏与品味在“人”与“文”而后“人文”上的课。好课,必然目中有人,这人,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生命,是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好课,又必须落在语言文字上,这文,是语言,是字里行间蕴含的芬芳,是跳跃在文句间丰厚的思想,是经由文字而铺成的语文学习之路。好课,最后一定又是人文的,它属于语文,属于生命,它是浅浅的,又是深深的,它是阅读,是思考,是文字,是文化,是我们一路摇摇晃晃的成长,是我们生命理想阔大后的纯净富饶的天下。。

语文课,观乎人文,是教学的基石。

语文课,以化成天下,是教学的理想。

读书而后托举我们的精神世界,读书而后照亮我们的未来里程。

观成中学的老师,咬碎这句话,化成种子,化成土壤,化成血液,化成因子,我们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语文。

我突然觉得遗憾,我没有和你们说说这句话里的语文密码,但我相信你们能读懂。

恍惚的时候,读起它,你就觉得离真正的语文不远。

                                                  4

听课,其实是换一个角度去学习。你们,在教会我。

《猫》,你让学生真正读完文章再开始思考,这是对人的尊重。很多公开课,已经变相地只为自己的教学而展开,让学生读书,充足地读书,几近奢侈。你还让学生,上讲台写出三只猫的特点,这又是把黑板还给学生。最巧妙的是,你擦去了第二只猫的书写,留下了第一只猫和第三只猫,原来,它们都是花白的猫,但是来历、习性等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地位和得到的情感不同。直观,灵动。

《那树》,你理出了台湾国文课本上的讲解,和我们大陆教参的解读,这么一对比,才知道我们距离《那树》还是那么遥远。那哪里是一棵树,那倒下的凄惨,竟然有着传统文化的呻吟和颤抖。王鼎钧的散文,意蕴深厚,教学,真不是能随意肤浅的。

《我的第一本书》,我读过去满是热泪,那个荒寒的年代,在你们的课堂缓缓拉开。一本怎样的书啊,它凝结了怎么样的感情,又何以成为我们不敢忘怀的本,我也因你们的提问而深深地思索。你很睿智地找出“缺失”,从缺失破败的书走向贫瘠苦难的岁月,从荒芜凄惨的物质生活走进亟待抽芽滋润的精神世界,而后,你让我想起我那离去不久的父亲,四顾茫茫我倍感孤独,我觉得我要为他们写一本书,记录我生命里的快乐和梦想。感谢你,有这样的提醒。

《威尼斯商人》,你很镇定地带着学生读了一遍单元导读,我暗自教好。教学,我们要关注编者的意图,要理解单元的精神。戏剧,一直是我没有勇气去尝试的,你却通过抓住矛盾冲突很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人物众相。夏洛克,要钱不要命,要命不要钱,这样的概括形象尖锐,入木三分。层层展开的冲突,让我如在剧中。扣住了文体,你就有了语文七八分。

《木兰诗》,我会很韵律地跟你诵读“唧唧复唧唧”,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民歌,已成永恒。“有一位——,她有——,更有——。”主问题,信息量大,非耐心阅读不可。你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场、对话场,思维一碰撞,木兰就鲜活地刻印在孩子心田。她是英雄,是女子,是女儿,这是多么立体的形象。你旁征博引,给出了《北史》中木兰记录,给出了清人“事奇诗奇”的评论,给出了“十五从军征”的乐府民歌,也给我更多的教学切入口。

《吆喝》,好文章,是你让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好。文字清淡,满是京味,但字里行间都是功力是深情。生活就是在收藏细节,写作就是在小处聚焦,从来没想到这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可以组成如此美妙的声乐。这样的文章,该有多么深厚的人生积累啊。你的课,也如这文笔,不华丽,不招摇,朴朴素素,却又步步“惊心”。这一声声吆喝,你听出一个怎么样的北京城?然后,我们随着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地域文化、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风貌等等。你让我伫立在“并没失传”前,我愣愣地,忧伤着。教学,竟是一种思考的感染。

《最后一课》,你抓住“可怜”一词,简洁有力地走进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最后走进最后一课的悲壮中。长文短教,长文有重点地教,学生明白了亡国奴不可丢失的钥匙,我们,则找到了用关键词打开小说教学的钥匙。《春酒》扣“香甜”,《羚羊木雕》扣“贵重”,把散文的情感花瓣般地展放出来,把小说的主题渐进式的推进,不同文体的有针对性教学,你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最重要的是,你们努力建构对语言教学的课堂,对学生关注的课堂。

你们不刻意选择文章,都是很家常地教学。那一节初三作文课,聚焦于学生的考场习作,紧紧盯着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语言,贴地气,求实效。“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泰戈尔的这句话,送给了学生,也送给了我们。我们都是从学校中走出来的,都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只有我们经历了真实的语文学习,我们才更懂得怎么样给予学生他们所要的语文课堂。虽然,课堂滋味百千,但我们真诚走过。

兜兜转转,才知道,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明亮。

而这明亮,是互相给予的芬芳!

                                               5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给观成的孩子们做写作讲座的时候,我的脑里还是迅疾地闪过这一句。先观后化,这不就是写作的规律和路径吗?多么奇妙的句子,暗合所有的教育思想,却静静地在闪耀,不显山露水,只等你凝视并破译。好像草木上的露珠,你会忽略它的晶莹,可它就在那里浮现它的光芒,等你却不刻意招引。

写作,首先是观察的事儿。我特别喜欢观成中学文学社的名“观心”,观,不仅仅是眼光的聚焦,更是心灵的对接。“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关键是要唤起它的灵性。”《百年孤独》里这样说。可是能唤起生命灵性的人,首先必须是有灵性的生命,他能体察入微,能在露水中透视生命,能在草木间收集感悟,风过,有悲欢,雨驻,见苦乐。观心,用心观,观的是它的心啊。你走过的路上有故事,你嗅过的味道里有吟唱,你眼前的河流会流泪,你脚下的大地有灵魂。用心凝视世界,世界给你的是无穷无尽的写作富矿。

观乎人文,就是诗意的观察,就是灵魂在守望,就是生命在浸润。

我总相信,这世界,我们的生命不是最高。观心者,能从他心见己心,能敬重敬畏这个世界每一缕生命痕迹。“不管是在阳光小径,还是在寂寥雨巷,都能用心灵倾听风和雨的对白。”爱人,爱生命,用灵魂体察感悟大千世界,用心灵去书写波光霞影人间百态,天下则尽在文中。

很遗憾的是,离开观成中学的那个下午,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就来到了观成做“阅读与写作”主题演讲。我带走观成梧桐叶上的春光,张晓风又送来更清新的春天,不能做静听她演讲时的那叶那草,想象着这样一位精神明亮的作家的无限美好,便也觉得不负此行。她说,熟悉你的城市,你才会好好爱它。这一样是在教会我们去“观乎人文”,春风十里,尽在你心,尽在三月观成。不信,你读读张晓风的句子:“有人怀疑彩虹的根脚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这是多么晶莹剔透的心啊!

“我希望我们观成人在梧桐树林下,汲取精神的露水喂养自己的灵魂。”

“我希望我们观成人都打开内心的光点,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好好读读校长寄语,做人就是作文。

                                                6

“这次真的让你累了,工作量确实很大。”林老师一脸的抱歉。

谁说不是呢?听完语文组所有老师的课做出评价,每个年级段都要上一堂同课异构课,给区里的老师和观成的孩子各做一个大型讲座,这个量确实不小。考验我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那三堂同课异构课,四天内上三堂观摩课,再怎么家常你总得有个说法,文本解读、教学内容、问题设计、教学切入,哪一样都不是省心的事情。

没事,这不也在锻炼我自己吗?我笑了笑,话语中带着幽默和感激。

好课从来是被逼出来的,人的潜力也多半是被激发出来的。你不去思考,老老实实地带着你的几堂成型的语文课东西奔走,日子也一样毫无生趣地流逝,只是那语文和对语文的思维,却会在机械的重复中慢慢钝去。我望着那悠长寂寥的光明巷,想象着拐角处的悬念,我觉得我得微笑着走下去。我已经没有退路,我只能冷静地带着思考行走。梁漱溟说:“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智慧的优长或贫乏,关乎冷静与否,还关乎爱的深浅。我很兴奋地读着郑振铎的《猫》,读着看起来极为浅显的《羚羊木雕》,读着我读过无数次的《春酒》,就像我读过的树,读过的云,读过的夜色和黎明。很多灵感,教学的,说到底是千百次用心读书后的某一个激灵,你不用刻意去搜寻,它就会来的,如这个春天。

我读《猫》,读到“比前两次更难过”,我盯着“比”“更”两字,有了文本整体感知的切入口。源于文本的提问,总是不露痕迹的,我喜欢信步田野,却又缀满一身芬芳。“不知名的夺去了我们所爱的东西”,那我们又夺去了猫哪些心爱的东西?这样一想,猫就不只是猫了,我们也不只是我们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最后总是要读出我们来的,我失眠了,像那只伏在夜的屋脊上的猫。《羚羊木雕》,我看了最多遍,每看一次都把自己当做小说中的某一人,或“我”,或万芳,或父亲,或母亲,我在崇高的道理和生活的逻辑里挣扎游走,我确信,这样浅浅的文字里,有我们复杂又形象各异的人性。可是,学校里是安排我在初三教学这课,学生是早已经学过的了。怎么样更合他们此时的阅读需求,我临时改换了我的教学设计,从中考阅读命题的角度入手,上了一堂中考版的《羚羊木雕》。如果你们就这篇文章来给中考阅读命题,你们会出怎么样的阅读题?文中插叙和万芳上体育课的事情,有什么作用?原文标题是“反悔”,你认为“羚羊木雕”和“反悔”,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月亮冷冷的”,父亲“慢慢地说”,母亲“坚定地说”,这些句子可以读出人物怎么样的心情?小说给你哪些方面的启迪和思考?学生的命题如春天的花朵一般,命题的本身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既扣住文本,又能嫁接中考,而我,也教得轻松满足。《春酒》,我好久没去品尝了,再次捧读,依然感动。这杯春酒有怎么样的芬芳和感伤,有怎么样的追思和憧憬,我真的很想再与你们共品同吟。

每一片绿色都是带着感激初面人世的,它抖抖颤颤地睁开了眼睛,用清亮和润泽感激着曾经的疼痛,然后,它喧哗在风中长成叶,长成枝,孵成果。我必须要感激你们,让我搭上春天的行程。

                         7

读懂一所学校,只要读懂她的校长。

读懂我们的教育,只要读懂你我心中的语文。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语文如此,教育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