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深深的情——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方睿 杨潇雨
(2016-03-17 20:45:42)| 分类: 八面来风 |
浅浅地教,深深的情
——读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后感
杨潇雨
读这本书之前,听过两次肖老师的课,感觉并不“浅”,尤其第一次听他讲《皇帝的新装》时,感叹何以能把一篇童话剖析得如此深入透彻!那么肖老师所说的“浅浅地教”到底是何意呢?
几篇课例读下来,才发现听课和看课堂实录是不同的,尤其对于年轻老师,听课时很多设问只是机械地记下来,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追问不会记得很清晰,于是最终只记得大概的教学思路和亮点,对一些教学语言的细节往往会忽略。但从课堂实录中,这些细节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呈现在眼前。
有时肖老师在刚进入课文时的设问很普通,是大部分老师都会设计的问题,例如“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肖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问、衔接和总结所用的语言都几乎没有华丽、炫目的词句,甚至面对高中生时语言都显得非常浅显朴素。很多实录中学生起初的回答也很普通,读错字、表达不流畅、思维定式……。然而这些普通的学生在肖老师看似浅显的语言的步步引导下,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思维越来越活跃,思考越来越深入,发言越来越精彩,兴致越来越高昂。读着读着,似有领悟,原来,这就是“浅”的魅力啊。
当然,这“浅”的背后,有扎实的基础——无论在回答什么问题中学生有读错读漏的字词,肖老师必指正并要求全班再读;有方法的指导——每次总结文章内容,哪怕多几次不完美的概括,肖老师也要耐心引导并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最终告诉大家怎样的概括才是好的;有巧妙的设计——《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让学生反复读蔡元培的“三告”,从中一点点分析出演讲词的内容、语言特点、针对性、演讲者的意图和情感。不论是单个设问还是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都离不开肖老师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力以及对文本深入的研读和思考。
不过,我觉得肖老师深与浅的教学哲学不是单纯的教学技法和文本解读探究,肖老师之所以能深入浅出,源于他的深情。
深情地读文本。这里的“读”包括朗读和品读,“读”绝对是肖老师课堂上占比重最大、最闪亮的部分。古诗词教学中,肖老师的读不是简单的“一读正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教韦庄的《菩萨蛮》,他先从音律平仄给学生讲解朗读基本的轻重节奏,然后逐字逐句地分析描述江南的句子中词人的情感。单“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几句,第一个环节“江南好”的朗读分析中就读了16遍,第二环节还是读这几句,在 “朗读——设问——引导——分析——再朗读”的反复中,学生自然而然从起初喜爱并享受“江南好”的安适进一步读出了只得“江南老”的愁绪和无奈。后面的环节老师再引导学生道出“想家乡”“须断肠”的种种,就水到渠成了。另一个典型的深情读文本的课例是《春酒》,谁也想不到,两个字的题目肖老师会让11个学生读出11种情感,既了解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也为后面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种下一颗种子。在现代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的一种课堂景象是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找出尽可能多的句子、尽可能多的角度进行赏析,那样的课堂固然热闹且让人眼花缭乱,但有多少赏析是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到头来这些词句是否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真正的情感及文章的核心了呢?再看肖老师教学中对《春酒》的句子分析,整堂课中只分析了4个句子。其中3个句子用来分析作者对春酒、母亲、乡亲们的爱,每个句子都有5-6个学生分析,每次分析都往前推进一步、内涵更丰富一点。而揭示文章主旨部分只分析了1个句子,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朗读一个简单的句子让一群没体验过乡愁的孩子渐渐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深情地走近学生。说肖老师的“浅教”,不能不说他的对学生内心的体察。就拿导入来说,肖老师很少设计那种新奇华丽、激情四溢、图文并茂的导入,大部分导入都就地取材,通过跟学生聊天展开。比如《孔乙己》的导入就从学生们送他生日卡片说起,学生能记住肖老师的生日,但又能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呢?既亲切,又把学生带入这篇课文的悲情氛围中,并且通过“记”瞬间沟通了两个相距遥远的时代。上高三的作文复习课,肖老师每一个环节的导入都紧贴那里的学生,首先从去年和今年来这里上课的季节聊起,从冬季校园里小草的一抹绿色让学生展开联想;接着套入当地模拟考作文题让学生从自然景象得出感悟,给出几幅自然景象的图让学生扣题描述;最后聊起当天早上看到校园里的鸟窝,聚焦到“鸟窝”上,再由鸟窝展开联想,用这个题材写进不同的作文题。所有材料都取自学生熟悉的环境,把学生忽视的身边的细节捡起来交到他们手里再观察、品味,让他们豁然开朗。因为理解学生的世界,所以肖老师的教学从来不慌不忙,“孩子说文字里有一只麻雀,我就先让他们读出美丽真实的飞翔,未来,他们会看到雄鹰的翅膀。”
深情地拥抱生活。一个深情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读肖老师的教学感言和后记,文采飞扬,异于朴实无华的课堂语言,但那份生活点滴就能掀起内心波澜的感性却与教学中传达的人文关照如出一辙。解读文本时,肖老师往往都能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体验出发,真诚地去理解作者的心境,或者将自己代入作者的生活中,试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在肖老师眼中,教语文,是要教会我们用心生活,在生活中表达爱。“教我们用最好的语言,去爱我们的母亲”;“要我们用最纯朴的语言,去爱我们的大地”;教我们用最真的语言,去爱我们身边的人,让彼此的生命更完整。
肖老师自己这么诠释“浅浅地教语文”:“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深入文本,深情地爱着语文,所以能够让思想的清流缓缓地、浅浅地流出,滋养着学生心灵的嫩芽儿,是为“润物细无声”。

加载中…